借钱不还的老赖天天刷朋友圈?视频曝光能逼他还钱吗?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朋友张嘴借五千,说好下个月发工资就还,结果一拖就是半年,微信回个“最近手头紧”,转头朋友圈却晒着三亚度假照、新款iPhone开箱视频,你气得牙痒痒,想把他借钱不还的聊天记录做...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朋友开口借钱,说得情真意切,你心一软就转了账,结果几个月过去,催一次回一句“最近手头紧”,再催就干脆装失联,更离谱的是,你在朋友圈刷到他晒新包、出国游,心里那股火“噌”地就上来了:我借你救命的钱,你拿去潇洒?
现在很多人气不过,干脆把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剪成短视频发到网上,配上“曝光老赖”“人渣现形记”之类的标题,想靠舆论压力逼对方还钱,可问题是——这招真的管用吗?会不会一不小心,自己从受害者变成被告?

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当你被借钱不还时,到底该怎么做才合法又有效?曝光对方到底算不算侵权?有没有真正能追回钱的硬招?
去年杭州有个案子特别典型,小林借给同事张某5万块应急,说好三个月还,结果到期后张某各种推脱,小林多次催要无果,一怒之下把两人的微信聊天记录、张某的姓名、工作单位甚至照片拼成短视频,发到抖音和朋友圈,标题写着:“警惕身边的老赖!某公司员工借钱不还!”视频很快传播开来。
张某发现后职业声誉受损,被公司约谈,最终辞职,他反过来把小林告上法庭,主张名誉权侵权,法院审理后认为:虽然张某确实欠钱未还,但小林在未通过法律程序确认其“老赖”身份的前提下,公开其个人信息并定性为“老赖”,超出了合理维权范围,构成对张某名誉权的侵害,最终判决小林公开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8000元。
你看,本是受害方,却因维权方式不当反赔钱,多憋屈?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一个关键点:讨债可以,但不能“以暴制暴”,情绪宣泄式的曝光,很可能让你从有理变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明确规定了自然人的隐私权: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
也就是说,哪怕对方真的欠钱不还,你也无权擅自将其个人信息(如真实姓名、工作单位、住址、照片等)公之于众,更不能贴上“老赖”“人渣”这类带有强烈贬义的标签,这些行为一旦被认定为侮辱或诽谤,你就可能面临民事赔偿,严重者甚至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被行政拘留。
如果你已经拿到法院生效判决,对方仍拒不执行,那就可以依法申请将其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这才是官方认证的“老赖”,信息由法院依法公开,这才叫合法合规。
作为执业多年的律师,我见过太多因为“一时冲动”而让原本简单的债务纠纷变得复杂的案例,很多人觉得:“我都走投无路了,还不让我发声?”我能理解这种愤怒,但请记住:正义不仅要实现,还要以正确的方式实现。
真正有效的追债路径,不是发视频、不是网暴,而是:
法律是你最坚实的后盾,而不是最后的选择。
别再用“曝光”来赌一口气,真正的底气,是手里那份法院的胜诉判决书,是执行法官打出的那通查控电话,是对方看到“限高令”时慌张的脸。
欠钱不还,天理难容;但依法追债,才能既拿回钱,也守住自己的底线。
下次再有人问你:“被朋友借钱不还怎么办?”
你可以淡定回答:
“我不吵也不闹,我已经准备起诉材料了。”
这才是成年人最体面、也最有力的反击。
借钱不还的老赖横行?视频曝光能治他吗?被欠钱到底该怎么追?,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朋友开口借钱,说得情真意切,你心一软就转了账,结果几个月过去,催一次回一句“最近手头紧”...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