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借钱不还的老赖多吗?借出去的钱还能要回来吗?
说实话,这几年我作为执业律师,接触最多的民间纠纷之一,朋友借钱不还”,以前大家觉得熟人之间开口借几千、上万块钱,写个借条都显得生分,可现在呢?越来越多的人发现——钱借出去容易,要回来难,有人借了三五千...
朋友急用钱,开口借两万,信誓旦旦说三个月就还;亲戚家里有事,你心软掏了五万,结果一年过去了连个消息都没有;甚至同事周转,你转账时没留凭证,现在对方装傻充愣……这些,就是我们常说的“老赖”——借钱不还的人。
但你知道吗?“老赖”这个词其实不是法律术语,而是一个民间俗称,在法律上,他们被称为“失信被执行人”,真正让人心寒的,不是一时周转困难,而是明明有钱却故意拖欠、转移财产、玩失踪,把你的善意当成理所当然。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人会被认定为“老赖”?是不是只要不还钱就是老赖?我们普通人借出去的钱,还有没有可能追回来?
很多人觉得,只要对方不还钱,就可以骂他是“老赖”,但实际上,真正的“老赖”是经过法院判决后,有能力履行却拒不执行的人,也就是说,必须走完“起诉—胜诉—申请强制执行—拒不履行”这一整套流程,对方才可能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举个例子:你借给朋友3万元,写了借条,约定了还款时间,到期后他不还,你去法院起诉,法院判他归还本金加利息,判决生效后,你申请强制执行,结果发现他名下有车有房,却把车子过户给亲戚、房子转到父母名下,自己住着豪宅却不还钱——这时候,法院就可以把他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也就是我们说的“老赖”。
别等钱借出去才后悔,真正聪明的人,会在借钱前就做好风险评估:
看他是否愿意写借条
借条不是伤感情,而是对双方的保护,正规的借条应包括:借款人姓名、身份证号、借款金额(大小写)、用途、利息约定、还款时间、签字按手印,最好还有见证人。
看他还款意愿和信用记录
如果一个人经常拖欠信用卡、网贷,或者在朋友圈晒豪车却从不提还钱的事,那你就要警惕了,信用是有惯性的。
看他是否有稳定收入或资产
不是说没钱就不能借,但如果对方长期失业、负债累累,你还把积蓄借出去,那就是在赌人性。
转账一定要留痕
千万别用现金交付,也别口头约定,微信转账记得备注“借款”,银行转账写清用途,没有证据,打赢官司都难。
别慌,记住这四步:
先沟通,保留聊天记录
温和催收,留下文字或语音证据,“上次说好这个月还我两万,现在方便转吗?”对方如果推脱、否认,都是日后诉讼的关键证据。
发律师函施压
有时候一封正式的律师函就能让对方意识到事情严重性,主动还款,成本不高,震慑力强。
收集证据,准备起诉
借条、转账记录、聊天记录、录音等全部整理好,向被告所在地或借款履行地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胜诉后申请强制执行
法院判决后对方仍不还?立即申请强制执行,法院会查控他的银行账户、房产、车辆、支付宝、微信钱包,甚至可以限制高消费、列入失信名单。
张姐在2022年借给邻居李某8万元用于开店,当时写了借条,约定一年内还清,还约定了年利率6%,结果到期后李某以“生意不好”为由拖延,后来干脆换了手机号失联。
张姐拿着借条和银行转账记录,委托律师起诉,法院审理后支持其诉求,判决李某偿还本金及利息,进入执行阶段后,法院通过查控系统发现李某名下有一辆奥迪车,且微信账户每月有大额进出,最终车辆被查封拍卖,张姐拿回了全部本金。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有借条+有转账记录=胜诉基础,哪怕对方想当“老赖”,法律也有办法治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七条:
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
起诉必须有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一条:
被执行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一)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二)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执行;(三)通过虚假诉讼、虚假仲裁等方式逃避履行义务……
《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我们从来不反对助人为乐,但请记住:你的善良,应该长出牙齿,借钱不是施舍,而是建立在信任与规则之上的民事行为,不要因为怕伤感情就不写借条,也不要因为对方哭穷就放弃追讨。
真正值得交往的人,不会让你为难;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也会尊重你的付出。
如果你正在面临“借钱不还”的困境,请立刻行动起来——
✅ 收集证据
✅ 尽早咨询专业律师
✅ 在诉讼时效内(一般为3年)启动法律程序
法律不会替你讨债,但它会为你撑腰。
别让一次好心,变成一场心碎。
你借出去的每一分钱,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 一位不愿看到善良被辜负的执业律师
借钱不还的老赖是谁?你借出去的钱还能要回来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朋友急用钱,开口借两万,信誓旦旦说三个月就还;亲戚家里有事,你心软掏了五万,结果一年过去了连个消息都没有;甚至...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