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不还的老赖天天骂有用吗?这样追债才真正管用!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好心借出去几万块,对方当初信誓旦旦“下个月一定还”,结果一拖就是半年、一年,电话不接、微信拉黑,见面装傻充愣,气得你只能在朋友圈、微信群里一顿痛骂:“某某某,你个老赖,欠钱不还天...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朋友张嘴借五千,说好下个月发工资就还,结果一拖就是半年,微信回个“最近手头紧”,转头朋友圈却晒着三亚度假照、新款iPhone开箱视频,你气得牙痒痒,想把他借钱不还的聊天记录做成视频发网上曝光他,让他“社会性死亡”,可又怕自己一冲动反而被告侵犯名誉权?
这事儿,我懂,作为处理过上百起民间借贷纠纷的律师,我见过太多人因为一时情绪,用“以暴制暴”的方式维权,结果从受害者变成被告,今天咱们就来聊点实在的:面对借钱不还的老赖,到底能不能拍视频曝光?怎么干才合法、有效、还能真把钱要回来?

先说结论:你可以发声,但必须讲究方式方法;你想曝光,但不能越界,否则,伤敌八百,自损一千。
现在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录个视频,发抖音,让他出名”,这背后的情绪完全可以理解——被信任的人背叛,经济受损加上情感受伤,谁不窝火?但法律不是情绪的放大器,它是底线的守护者。
如果你把对方的借款聊天记录、语音、甚至身份证信息一股脑剪进视频,配上“全网曝光老赖XXX”“欠钱不还的畜生”这类标题,哪怕你说的全是事实,也极可能踩到三根高压线:
一是侵犯隐私权,未经允许公开他人身份证号、住址、家庭关系等敏感信息,哪怕是为了讨债,法院照样判你侵权。
二是侵害名誉权,你说他是“老赖”,但如果还没经法院判决认定其为失信被执行人,这个定性就带有贬损意味,容易构成侮辱或诽谤。
三是涉嫌网络暴力,一旦视频发酵,引发人肉搜索、电话骚扰、恶意举报,平台追责时第一个找的就是你这个发布者。
那是不是就只能忍气吞声?当然不是!
真正有效的做法是:用证据说话,用程序维权,用舆论施压但不越界。
比如你可以这么做:
更聪明的做法是,在正式起诉前,委托律师发一封《律师函》,很多老赖不怕你生气,但怕“律师”两个字,一看到信头盖着律所公章,语气严肃写着“将依法提起诉讼并申请强制执行”,立马就慌了。
去年杭州有个案子特别典型,姑娘小林借给前男友2万元做创业资金,结果分手后对方拉黑失联,她一怒之下做了条短视频,标题写着“揭露渣男骗钱骗感情”,视频里不仅有聊天记录,还有对方身份证照片和工作单位门口的拍摄画面。
视频三天播放量破百万,男方被公司同事议论,丢了工作,他反过来起诉小林侵犯隐私权和名誉权,法院审理认为:虽然借款属实,但小林公开身份证信息、未打码发布工作场景,已超出合理维权范围,构成侵权,最终判赔精神损害抚慰金3万元,并在社交平台公开道歉。
你看,本是占理的一方,最后却赔钱认错,值得吗?不值。
根据我国《民法典》相关规定:
《民事诉讼法》规定:合法有效的债权可通过起诉主张权利,法院判决后可申请强制执行,纳入失信名单、限制高消费等,这才是国家赋予我们的“合法曝光权”。
面对借钱不还的老赖,愤怒很正常,但请记住:你不是在比谁嗓门大,而是在比谁更懂规则。
真正的狠,不是把对方挂上网骂一顿,而是不动声色地收集证据、公证保全、起诉立案,让法官写下“被告应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偿还本金及利息”,然后申请强制执行,查封他账户、上黑名单、限制坐高铁飞机。
那一刻,你不需要发视频,他自动“社死”。
别急着曝光,先学会保护自己。
别忙着出气,先把证据固定。
你要的不是一时痛快,而是把钱拿回来,顺便让对方付出代价。
合法的曝光才有力量,理性的维权才能赢到底。
下次再想剪视频前,不妨先打个电话给律师,问一句:“这样发,会不会惹上官司?”
一句话,可能就帮你避开一场灾难。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朋友张嘴借五千,说好下个月发工资就还,结果一拖就是半年,微信回个“最近手头紧”,转头...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