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到底有多大?面积怎么算才不吃亏?买错一平米,多花上万块!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看房时销售说“实用率高达80%”,合同上写着建筑面积100平,结果交房后一量,实际能用的地方连70平都不到?气不打一处来,但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其实啊,这背后藏着一个很多人忽略...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签完购房合同,满心欢喜准备拿钥匙,结果税务局一通电话打过来:“您这房子契税要交12万。”
你懵了:不是说好3%吗?怎么翻倍了?
别急,这不是税务搞错了,而是你自己没搞懂——契税,根本不是一刀切的3%。
今天我就掰开揉碎讲清楚:契税到底怎么算?什么时候该缴?哪些情况能减免?为什么有人交3%,有人交1%?又有哪些“坑”让你白白多花几万甚至十几万?

很多人以为买房契税就是“房价×3%”,这是大错特错的认知。
契税的计算是动态的,取决于三个关键变量:
根据这些条件组合,税率会在1%、1.5%、3%甚至更高之间浮动。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小王首次买房,买的是市区一套85㎡的普通住宅,总价300万。
→ 税率1%,契税=300万×1%=3万元。
小李已有两套房,这次再买一套120㎡的改善型住房,总价500万。
→ 算作第三套房,无论面积多大,税率直接上浮到3%,契税=500万×3%=15万元!
看出来了吗?同样是买房,一个交3万,一个交15万,差出一辆车钱。
而且注意!这里说的“首套”“二套”,不是你说“这是我第一次买房”就算数的,而是要看你在全国范围内的不动产登记记录,哪怕你在外地有一套房,回老家买房也算“二套”。
除了基础税率,还有几个特别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很多城市对“普通住宅”设定了价格上限和容积率要求。
比如某城市规定:单套总价不超过450万 + 容积率≥1.0 + 建筑面积≤144㎡ = 普通住宅。
一旦超标,哪怕你是首套,也可能按非普通住宅计税,税率跳到3%。
别以为只有新房才涉及契税,二手房交易中,买方照样要承担契税,计算方式完全一致。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客户张姐在杭州买了人生第一套房,105㎡,总价420万,中介随口说了一句:“反正都是首套,税率差不多。”
她也没多问,结果缴税时被告知要交6.3万(按1.5%),她觉得合理就付了。
后来她在朋友聚会上聊起这事,朋友提醒她:“你这套房单价每平不到4万,又是首套,应该符合‘普通住宅’标准,能不能申请按1%交?”
张姐回来找我们咨询,我们调取了当地住建局发布的《普通住宅认定标准》,发现她的房子确实符合条件,于是我们协助她向税务机关提交复核申请,最终成功将税率从1.5%降至1%,退回了2.1万元。
但这还没完——我们进一步分析发现,她丈夫名下没有任何房产,而合同写的是她个人名字,如果改为夫妻共同购买,还能享受更低的评估价优惠政策,综合下来又能省近6万!
可惜合同已备案,无法更改,张姐后悔得直拍大腿:“早知道早点找个律师问问!”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契税不是交给税务局就完了,前期规划比事后补救更重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法》第三条:
“契税税率为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依照前款规定的程序对不同主体、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住房的权属转移确定差别税率。”
财政部、税务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2023年新政):
明确居民家庭购买首套住房,建筑面积90平方米及以下的,契税税率统一下调至1%;90平方米以上的,税率下调至1.5%,二套住房契税税率统一为1%(部分地区仍执行2%-3%)。
注:具体执行标准以地方政策为准,建议购房前查询所在地税务局官网或拨打12366确认。
很多人觉得契税是“小钱”,反正都要交,何必斤斤计较?
可现实是——一套房动辄几百万,1%的税率差就是几万块,这笔钱够孩子一年兴趣班,够全家出国旅游两次,甚至够付一辆新能源车首付。
作为执业十几年的房产律师,我想告诉你:
✅ 买房前一定要做“契税预判”:查清自己是否属于首套、房屋是否属于普通住宅、当地最新政策如何;
✅ 别轻信中介一句话,他们不担责任,但你得多掏钱;
✅ 合同签署前最好让专业律师审核交易结构,尤其是夫妻共有、父母出资等情况;
✅ 如果已经缴税,发现明显错误,仍有权申请退税或行政复议。
法律不会主动保护你,但它永远准备好保护那些知道自己权利的人。
下次你站在售楼处签合同那一刻,请先问一句:
“这套房,我到底该交多少契税?”
这一问,可能就省下了你半年工资。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签完购房合同,满心欢喜准备拿钥匙,结果税务局一通电话打过来:“您这房子契税要交12万。”...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