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发短信说贷款逾期了?别慌!先搞清这5件事,否则越拖越麻烦
最近很多朋友私信我,说收到一条来自“农信”的短信,开头就是:“尊敬的客户,您在我社的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以免影响征信……” 一看短信,心跳直接加速——完了,是不是真逾期了?会不会上黑名单?房...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手机突然开始“叮叮”响个不停,打开一看,全是某某金融平台发来的“紧急通知”:“您已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您的账户已被上报央行,后果自负!”……一条接一条,不分白天黑夜,搞得人心神不宁,饭都吃不下。
更离谱的是,你明明记得自己按时还了款,或者压根就没借过这笔钱,怎么就“逾期”了?这时候,是该慌张转账求和,还是硬着头皮无视?作为从业十几年的执业律师,我见过太多人因为几条短信,稀里糊涂背上黑锅,甚至被诱导进入二次诈骗的陷阱,我就用最接地气的话,帮你理清思路,把这件事掰开揉碎讲明白。
第一条原则:所有让你立刻转账、扫码、点击链接的操作,99%是坑。
真正合法合规的金融机构,在催收前必须完成一系列程序性动作,不会靠几条短信就把你“定罪”,当你收到所谓“逾期通知”时,先冷静下来,问自己三个问题:
这笔贷款,我真的办过吗?
很多人中招,是因为身份信息被盗用,比如身份证复印件被拿去注册网贷、人脸识别被远程操控、甚至有人冒充你签名借款,如果你从没申请过某平台的贷款,那所谓的“逾期”根本站不住脚。
还款记录能查到吗?
登录银行App、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正规渠道,查看是否有这笔扣款或还款记录,如果显示已还清但平台仍说逾期,可能是系统延迟或数据不同步,也可能是恶意催收。
对方提供的账号是官方的吗?
真正的还款账户一定是平台对公账户或指定第三方支付通道,凡是让你转到个人账户、扫码付款、购买虚拟商品“冲抵债务”的,一律视为诈骗!
记住一句话:真正的债权人怕你跑,假的催收才怕你不信。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李女士连续一周收到某“消费金融公司”的短信和电话,声称她有一笔3万元贷款逾期6个月,再不处理就要起诉。
她一开始很害怕,毕竟短信里连她的身份证号后四位都说对了,情急之下,她准备按对方要求转账一半“保证金”来协商还款,幸好她老公多留了个心眼,打110咨询,警方建议她先去人民银行打印个人征信报告。
结果一查——名下根本没有这笔贷款记录!
我们顺着号码反查发现,这个“金融公司”根本不在银保监会备案名单内,所谓的客服电话也是虚拟号段,后来查明,是有人用她在某购物平台留下的个人信息,伪造资料申请了网贷,并把催收压力转嫁到她身上。
最终我们向公安机关报案,同时向涉事平台发送律师函要求停止侵权,三个月后,相关虚假贷款被撤销,李女士也上了反诈中心的重点保护名单。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恐惧是最容易被利用的情绪,越慌,越容易掉进圈套。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任何催收行为都必须依法进行:
也就是说,如果你从未签署合同、未授权借贷,却被人用你的名义贷款,这不仅是民事纠纷,可能已经涉嫌贷款诈骗罪或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而那些疯狂发短信的催收方,若明知债权不实仍持续施压,同样可能构成寻衅滋事或敲诈勒索。
面对铺天盖地的“逾期短信”,我想送你五个字:不信、不慌、不删、不转、要留证。
具体怎么做?
✅ 第一步:保存所有短信、通话记录、录音,截图留存; ✅ 第二步:登录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或线下网点)打印征信报告,核实是否存在该笔负债; ✅ 第三步:拨打该金融机构官方客服电话,核实账户状态; ✅ 第四步:如确认被冒名贷款,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向银保监会、消协投诉; ✅ 第五步:必要时委托专业律师介入,通过法律手段清除不良记录,追究侵权责任。
你要相信,法律永远站在真相这一边,那些躲在暗处发短信的人,最怕的就是你拿起手机打一个电话、走一趟银行、找一位懂行的律师。
真正的债务不可逃避,但强加于你的“影子债务”,你有权彻底斩断。
下次再看到“逾期警告”,别急着心慌,深呼吸,拿出这篇文章看一看,然后稳稳地,迈出维权的第一步。
短信天天轰炸说贷款逾期?别慌!先搞清这3件事,否则越陷越深,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手机突然开始“叮叮”响个不停,打开一看,全是某某金融平台发来的“紧急通知”:“您已逾期...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