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收到催收短信?别慌!先搞懂这几点,避免踩坑反被套路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深夜手机突然震动,一看是条短信:“尊敬的客户,您在我司的贷款已连续逾期15天,当前欠款本金加利息共计28,640元,请于今日内还款,否则将上报征信并启动法律程序。” 短短几十个字...
你有没有接过那种半夜发来的短信?内容冷冰冰的:“您尾号****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上报征信并采取法律手段。”
那一刻,心跳是不是瞬间加速?手心冒汗?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忘了还钱?
别急,作为一名处理过上千起金融纠纷案件的律师,我得告诉你:不是每条催收短信都合法,也不是每个“逾期”都必须立刻慌神。
咱们就来掰扯清楚——当你收到贷款逾期催收短信时,到底该怎么应对?哪些是合规提醒,哪些又是打着“催收”旗号的心理施压甚至骚扰?关键时候,这些知识能帮你守住底线、保住信用、不被割韭菜。
第一步,不是急着还钱,而是验明正身。
现在很多网贷平台把催收外包给第三方公司,而这些公司为了提高回款率,往往会使用极具压迫感的话术,
“已移交法务部门!”
“即将冻结银行卡!”
“列入全国失信名单!”
听着吓人吧?但请注意:真正的金融机构或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催收过程中,必须遵守《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银保监会发布的《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
如果你发现短信里有以下几种情况,就要高度警惕了:
这些都是典型的违规催收特征,你可以直接保留证据并向银保监会或公安机关举报。
有时候你以为自己没还,其实是平台系统延迟入账,或者是自动扣款失败没通知你。
这时候,不要凭一条短信就自我认定“违约”,正确的做法是:
举个例子:小李借了一笔消费贷,合同写明每月5号还款,6号系统自动从绑定银行卡扣款,结果那天卡里余额不足,直到7号才补上,他以为自己逾期了,结果一看合同发现有“T+2日宽限期”,不算违约。
所以啊,别让一条短信替你定义责任,真正决定你有没有逾期的,是你手里的那份白纸黑字的合同。
合法催收是什么样?我可以给你画个标准像:
✅ 可以打电话提醒你还款
✅ 可以发送短信告知逾期状态
✅ 可以说明可能影响征信的风险
但绝不允许:
❌ 骚扰你家人朋友(爆通讯录)
❌ 在凌晨或深夜频繁拨打电话
❌ 使用侮辱性语言或人身威胁
❌ 虚构司法程序(如谎称“已立案”)
一旦触碰这些红线,就不再是“催收”,而是侵权行为,你有权依法维权。
去年我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张先生因为疫情失业,信用卡逾期三个月,某天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您的欠款已移交公安经侦立案,将在48小时内抓捕。”
张先生吓得不行,连夜凑钱准备还款,但他多了一个心眼——先打了银行客服电话核实,结果被告知:根本没有所谓“公安立案”,也没有移交信息。
后来我们调取了短信来源,发现是一家第三方催收公司的员工用虚拟号码群发的恐吓信息,我们向银保监会投诉,并提起民事诉讼,最终法院判决该催收公司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5000元,并公开道歉。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情绪失控时最容易被拿捏,而冷静和证据才是最硬的盾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32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25条
商业银行不得委托有暴力催收等违法违规记录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贷款催收。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9条
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不得过度收集,更不得用于非法催收。
《刑法》第246条(侮辱罪、诽谤罪) & 第253条之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若催收中涉及辱骂、传播他人隐私、冒充公检法等行为,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说到底,借钱还钱天经地义,但履行义务的前提是权利不受侵犯,你在努力还款的同时,也值得被尊重、被公正对待。
下次再看到那类冷冰冰的催收短信,不妨深呼吸一下,对自己说一句:
“我知道我在哪一步,我不怕。”
这才是真正的成熟与底气。
本文由执业律师原创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正式法律意见,如有具体纠纷,建议面询专业律师获取个性化解决方案。
收到逾期催收短信别慌!先看懂这几点,避免踩坑被套路,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接过那种半夜发来的短信?内容冷冰冰的:“您尾号****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上报征信并采...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