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逾期催款短信别慌!教你一眼识破真假,避免被套路反咬一口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深夜手机一震,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尾号****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上报征信并采取法律措施!” 心跳瞬间加速,手心冒汗,赶紧翻账单——可自己明明按时还了...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信:“您尾号XXXX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上报征信并移交法务部门处理!”——心跳瞬间加速,手心冒汗,生怕影响信用、被起诉、甚至被爆通讯录。
别急,先深呼吸,作为一名执业十年、专攻金融消费纠纷的律师,我每天都在帮客户处理这类“催收风暴”,今天我要告诉你:大多数让你恐慌的催收短信,其实经不起法律推敲,关键不是你有没有欠钱,而是对方有没有合法催收资格、手段是否合规。
下面这三步,能帮你冷静应对、反守为攻。
你看那条短信写着“法务部”、“移交公安”、“列入失信名单”……听着吓人,但90%都是唬人的。
真正有资质催收的,只有两类人:
一是银行或持牌金融机构自己的客服团队;
二是经过备案、有委托协议的第三方催收公司。
可现实呢?很多短信来自170、171开头的虚拟号码,或者根本没署名机构,这种连“我是谁”都说不清的,连基本的催收主体资格都没有,发短信都违法!
我建议你直接打回原借款平台的官方客服,问一句:“你们是否授权某机构向我发送催收短信?” 如果平台说“没有”,那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这是非法催收,我保留追究权利。
很多人以为:只要晚还几天就是“逾期”,催收就有理,错!
根据《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催收必须基于真实、准确的债务信息,可现实中,有些平台系统延迟、还款未及时入账,或者你已经还清但数据没更新,就给你贴上“逾期”标签。
更有甚者,一些P2P转型后的资产管理公司,拿着几年前的债权到处发短信催收,连债权转让都没通知你,程序严重违法。
我的建议是:
没有证据支持的催收,就是骚扰。
最让我愤怒的是,有些催收短信不仅威胁你,还会说:“已通知您单位/家人,请注意影响。” 这种行为,已经涉嫌侵犯隐私权和人格尊严。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任何组织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你借了钱,不代表你的通讯录、工作单位、家庭关系就成了“催收工具”。
如果你收到这类短信,别忍气吞声。
立刻截图保存,向银保监会、人民银行投诉,必要时提起民事诉讼,索赔精神损害。
我有个客户,被催收短信发到公司邮箱,导致被领导约谈,我们一纸诉状告上法庭,最后对方赔了8000元,还登报道歉。法律从不保护暴力催收,只保护清醒的人。
去年我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张先生因疫情缓还了一期网贷,结果接连收到十几条短信,内容包括:“再不还款将上门抓人”、“已同步户籍地居委会”、“子女入学将受影响”。
这些话全属虚构,更过分的是,催收方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了他妻子的手机号,频繁拨打骚扰。
我们调取了通信记录、比对债权转让文件,发现:
最终法院判决:催收公司公开道歉,赔偿精神损失费3万元,并停止一切非法催收行为。
这个案子的意义在于:哪怕你真有逾期,也不代表可以被任意羞辱和侵犯,权利的边界,从来不会因为“欠钱”而消失。
这些不是摆设,是你维权的“法律武器”。
面对催收短信,情绪越慌乱,越容易掉进对方的节奏里,你要明白:
👉 欠款该还,但不能用违法手段逼你还;
👉 逾期可能影响征信,但不代表你可以被羞辱、被威胁、被曝光;
👉 真正的合法催收,一定是透明、克制、有边界的。
下次再收到那种“不还就完蛋”的短信,别急着打款,先做三件事:
一查来源,二留证据,三反制侵权。
这个时代,最大的安全感,不是账户余额,而是你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
我是律师老陈,专注金融维权,下期聊聊“征信修复骗局”,咱们不见不散。
收到逾期催收短信别慌!教你三步反制,避免被套路反咬一口,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信:“您尾号XXXX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上报征信并移交法...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