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龄怎么算?评职称卡在这儿了,别让工龄白算了!
在讲台上一站就是十几年,头发都熬白了几根,可一到评职称、涨工资的时候,人事科翻着档案说:“您这教龄啊,只能算九年。” 你当场懵了——我明明干了十二年,咋还少了三年? 别急,这不是个例,每年都有...
干了十几年讲台,教案写了一摞又一摞,学生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可到了评职称、涨工资的时候,人事科却说:“你的教龄从转正那年才算。”
那一刻,心里是不是“咯噔”一下?明明每天都在上课,寒暑假也没闲着备课,怎么教龄就不能从第一天站上讲台开始算呢?
咱们就来掰扯清楚——教龄到底该怎么算?哪些时间能算?哪些不算?背后藏着哪些坑?
先划重点:教龄 ≠ 工龄。
很多人以为,只要在教育系统里待着,工龄到了,教龄自然也就到了,错!教龄特指你实际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年限,是评职称、评优、岗位晋升、绩效工资调整的重要依据。
简单说:你在学校讲课的日子,才叫“教龄”。
那具体怎么算?我们一条条来看:
正式入职后,从首次任教之日起算
拿到教师编制、签订聘用合同、正式上岗授课——这一天就是你教龄的起点,哪怕是试用期,只要你在上课、带班、承担教学任务,这段时间通常也算入教龄。
非在编教师?看是否实际承担教学任务
很多老师是从代课、临聘开始的,如果你当时签的是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并且有排课表、教学计划、学生评价等证明材料,有些地区是可以“追溯认定”这部分时间为教龄的,尤其是后来转为在编的情况下。
脱产读研?这段“空白期”不计入
如果你辞职去读全日制研究生,期间没有教学行为,那这段时间不能算教龄,但如果是在职攻读教育类硕士、博士,并且一边读书一边上课,单位也承认你的工作量,那可以继续累计教龄。
产假、病假、公派进修?大部分能算!
只要是国家规定允许的假期,比如法定产假、短期病假(不超过6个月)、组织安排的培训或支教,这些都不中断教龄,但长期病休超过半年,部分地区会暂停计算。
支教、援疆、乡村交流?不仅算,还可能“加分”!
国家鼓励教师流动,这类经历不仅算教龄,有些地方在职称评审中还会作为“基层服务经历”额外加分。
李老师2015年大学毕业后,在一所民办中学当语文老师,签了三年合同,每周12节课,带两个班,2018年通过公开招聘考进公立学校,转为在编。
去年她申请一级教师职称,材料提交后被告知:教龄从2018年算起,之前的三年不算。
李老师懵了:“我每天都在上课,凭什么不算?”
我们介入后,调取了她当年的劳动合同、课程表、工资流水和学生评教记录,向当地教育局提交了《教龄认定申请》,教育局采纳了我们的意见,将她2015-2018年的教学经历认定为有效教龄,总教龄确认为8年,顺利通过评审。
这个案子的关键在于:只要有证据证明你实际从事教学工作,哪怕是非在编身份,也可能被认可。
可惜的是,很多老师根本不知道可以“申诉”,默默吃了哑巴亏。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三条:
“国家实行教师职务制度……评定教师职务,应当考虑其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实绩。”
教育部《关于教师教龄计算问题的若干规定》(教人〔1987〕第58号)明确:
“教龄从教师正式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之日起计算,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实际从事教学工作的年限。”
各地人社局、教育局发布的《职称评审条件》中普遍规定:
“连续从事教学工作满X年”是申报中高级职称的基本门槛。
注意:虽然国家有指导性意见,但具体执行标准由各省、市自行细化,所以一定要查你所在地的最新政策!
教龄,不是档案里的一个数字,而是你青春与汗水的刻度,它关系到职称、待遇、退休金,甚至是你职业生涯的尊严。
我给所有老师三点建议:
你的讲台岁月,不该被一句“按规定来”轻轻抹去。
你站过的每一分钟讲台,都值得被认真计算。
教龄怎么算?答案不在别人嘴里,而在你手里攥着的每一份证据里。
教龄怎么算?职称评定卡在这儿,教师别再被隐形工龄耽误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干了十几年讲台,教案写了一摞又一摞,学生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可到了评职称、涨工资的时候,人事科却说:“你的教龄从...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