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短信天天轰炸?教你三招合法静音骚扰信息!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半夜刚睡着,手机“叮”一声,又是一条贷款逾期提醒;吃饭时拿出来看一眼,又是“再不还款将影响征信”的警告;甚至刚给朋友发完消息,下一秒就被催收短信打断……这些铺天盖地的逾期短信,像...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一震,一看是条短信:“尊敬的客户,您尾号8863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可能采取法律措施。”
紧接着第二天、第三天,类似短信一条接一条,甚至不同号码轮番上阵,语气从“温馨提示”变成“最后警告”,搞得人心神不宁,饭都吃不下。
别急,今天咱们就坐下来,泡杯茶,聊聊这事儿——面对贷款逾期后的催收短信,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是赶紧还钱认怂?还是硬刚到底?又或者,有没有中间那条既合法又体面的出路?
先说结论:催款短信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懂自己的权利边界。搞清楚底线,你反而能掌握主动权。
很多人一看到“逾期”“征信”“起诉”这些字眼就慌了,立马打电话过去问怎么办,生怕自己上了黑名单,但我要提醒你一句:情绪是催收最喜欢的情绪燃料。
第一步,深呼吸,别慌。
然后做两件事:
不是所有催款短信都合法。
比如那种写着“再不还钱就去你家贴大字报”“把你照片发朋友圈曝光”的,一听就是违规操作,这种已经涉嫌侵犯名誉权和隐私权,完全可以投诉甚至反诉。
合法的催收,是有边界的。
正规金融机构或持牌助贷机构,在你逾期后发送短信提醒,属于合同履约的一部分,只要内容客观(如“您于X月X日应还XX元,目前逾期X天”),没有侮辱性语言,也没有频繁轰炸(一天十几条),这就属于合理范围。
但如果你收到的是这类信息:
恭喜你,这不是催收,这是精神攻击。
根据《民法典》人格权编和《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等规定,催收行为必须尊重借款人的人格尊严,不得使用威胁、恐吓、侮辱性语言,更不能向无关第三人透露债务信息。
这时候,你要做的不是道歉,而是截图保存证据,然后拨打银保监会12378热线或向当地金融监管部门举报。
很多人怕接催收电话,觉得丢脸、压力大,干脆拉黑逃避,可问题是,越躲,对方越觉得你“失联”,就越可能升级催收手段,甚至转给第三方催收公司处理。
聪明的做法是:主动出击,掌握节奏。
你可以打回客服电话,态度平和地说:“我确实目前有困难,暂时无法全额还款,但我愿意协商分期或延期方案。”
大多数正规平台都有“个性化还款协议”机制,只要你表现出诚意,对方通常愿意谈。
关键在于:不要承诺做不到的事,也不要被逼着签空白协议。所有口头承诺都要落实到书面,比如让对方发邮件确认减免利息、暂停催收等内容。
张先生因疫情失业,信用卡逾期三个月,每天收到五六条催收短信,最离谱的一条写着:“已通知社区居委会上门公示您的失信行为。”
他一开始吓得睡不着,后来在朋友建议下,把所有短信截图,并录音了两次催收电话,发现对方自称“法务部”,却无法提供工号和所属机构名称。
张先生随后向银保监会提交投诉材料,附上证据,不到两周,银行回电道歉,停止催收,并为其办理了6个月的停息分期还款。
更意外的是,涉事外包催收公司被责令整改,相关责任人被处罚。
这个案子说明什么?
当你依法维权时,不是你在求别人,而是对方在怕你。
贷款逾期不可怕,怕的是你在恐惧中失去判断力。
催收短信的本质,是一种心理博弈,他们用紧迫感逼你快速决策,而你要做的,恰恰是慢下来,看清规则,守住底线。
记住三句话:
这个世界从不惩罚暂时困难的人,只惩罚不懂保护自己的人。
下次再收到催款短信,别急着删,先看看它是否越界——也许,那不是催命符,而是你翻身的第一步证据。
催款短信天天来?别慌!教你三招合法应对贷款逾期轰炸,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一震,一看是条短信:“尊敬的客户,您尾号8863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