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就慌了?别急,先搞清楚这三件事再上法庭也不迟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突然震动,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在我司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依法起诉并上报征信系统。”短短几十个字,像一记闷棍砸在心口,心跳加速、手心冒汗——完了,...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手机突然“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在我司的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以免影响征信……”
那一刻,心猛地一沉,手里的咖啡都凉了半截,脑子里瞬间闪过无数个问号:我没逾期啊?是不是发错了?还是被冒名贷款了?会不会上黑名单?以后买房买车怎么办?
别慌,作为执业十多年、处理过上千起金融纠纷案件的律师,我告诉你:收到“贷款逾期”短信,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恐慌,而是冷静核查真相。因为很多看似“铁证如山”的逾期通知,背后其实藏着误会、系统错误,甚至是诈骗陷阱。
我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带你一步步拆解这类短信背后的“潜规则”,教你三招,既保护钱包,又守住信用。
很多人一看到“逾期”两个字,立马转账补救,这是大忌!
第一步永远是核实信息来源。
打开短信,看发送号码是不是官方客服号?比如银行一般是95开头的短号,正规金融机构也会有备案的短信签名,如果是+86开头的陌生号码,或者带链接让你点击查询,那八成是钓鱼短信!
更稳妥的做法是:
👉直接打官方客服电话(别用短信里的电话,自己搜官网号码)
👉 登录官方App或网银查看还款状态
👉 查征信报告确认是否有真实逾期记录(每年有两次免费机会)
我有个客户王姐,去年收到一条“某消费金融公司”的逾期短信,吓得差点把两万块转过去,后来她打电话到对方客服,才发现自己根本没在那家公司办过贷款,事后报警,发现是有人用她的身份信息尝试申请贷款未果,但系统误发了提醒,虚惊一场,但幸好她没盲目操作。
你明明按时还了,怎么还显示逾期?这里涉及一个关键概念——到账时效。
举个例子:你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还款,钱是当天转出的,但银行系统要T+1才能确认到账,而贷款机构是以“资金到账日”为准,不是“转账日”,这就可能出现“你认为还了,系统认定没还”的情况。
这时候怎么办?
✅ 保留好还款凭证(截图、流水)
✅ 主动联系贷款机构说明情况
✅ 要求他们核实并更新状态
如果是这种情况,通常不会上征信,但如果机构不配合,你可以依据《征信业管理条例》要求更正信息。
现在有些不良催收公司,打着“逾期提醒”的旗号,干着骚扰甚至诈骗的勾当,他们可能:
记住一句话:所有正规金融机构的催收,都不会让你通过私人账户还款,也不会用恐吓语气施压。
一旦遇到这种情况,立即保存证据(短信、录音),向银保监会或互联网金融协会投诉,必要时,可以走法律程序维权。
张先生是一家外企职员,某天突然收到某网贷平台的逾期短信,称他欠款1.8万元,已上报征信,可他从没注册过这个平台。
他第一时间打了官方客服,对方查后台后承认:有人用他的身份证和手机号尝试贷款,虽然最终未放款,但系统自动生成了“待还款”记录,并触发了短信提醒。
张先生要求平台出具书面澄清,并删除错误数据,平台起初推诿,他便向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提出异议申请,并同步向公安机关报案涉嫌冒名贷款。
三个月后,征信记录被更正,平台也被监管部门约谈整改,张先生说:“如果不是坚持较真,这黑锅就得背一辈子。”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信用无小事,哪怕是一条短信,也可能成为人生的转折点。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他人信息。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
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采集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提出异议,征信机构应当在20日内核查处理。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九条
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目的、方式和范围。
《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二条
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
这些法律不是摆设,是你维权的“武器”。
朋友们,现代社会,信用就是第二张身份证,一条看似普通的“逾期短信”,背后可能是技术漏洞、管理疏忽,甚至是违法犯罪。
我的建议很简单:
🔴不轻信—— 不因一条短信乱了阵脚
🔴不盲还—— 没核实前绝不轻易转账
🔴不沉默—— 遇到问题主动沟通、依法维权
你要相信,法律站在你这一边,只要证据在手,流程合规,再大的“逾期乌龙”,也能拨云见日。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真正的信用,不只是按时还款,更是面对误解时,有勇气、有能力为自己正名。
保持清醒,守住底线,你比自己想象中更有力量。
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就慌了?别急,先搞清这三件事!,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手机突然“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在我司的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以免...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