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借钱却收到严重逾期短信?别慌!这可能是新型诈骗的第一步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信,开头就是“【银行紧急通知】您的账户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可你明明最近信用卡、贷款一分不欠,甚至压根就没办过这张卡,你一愣,心跳加速,...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信,写着“您名下贷款已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影响征信!”可问题是——你根本没贷过款,连信用卡都没办过几张,更别说借钱了,这时候,你是直接删掉,还是吓得赶紧点开链接查看详情?
先别急着操作,作为一名从业十几年的执业律师,我得告诉你:这类“我没贷款却被通知逾期”的短信,十有八九是骗局的敲门砖,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件事背后的套路、风险,以及你该怎么做才能保护自己。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系统搞错了?”
但真相往往是:这不是错误,而是精准投放的诈骗信息。
这些短信通常具备几个特征:
一旦你点了链接,可能就会进入一个高仿的“银行官网”或“金融平台页面”,要求你输入身份证、银行卡、验证码……而这些信息,转眼就被骗子拿去干坏事了。
更有甚者,有人回拨电话后,对面是个“客服”,语气专业、流程完整,还能报出你的一些基本信息(这些大多是从黑市买的),然后一步步引导你转账“解冻账户”或“验证还款能力”。
这就是典型的“冒充金融机构+心理施压+信息诱导”三重套路。
去年,我代理了一起电信诈骗案,当事人李女士,42岁,公务员,平时很谨慎,有一天她收到一条短信:“您在‘某信金融’平台借款3.6万元已逾期15天,请尽快处理,否则纳入失信名单。”
她一头雾水:我没注册过这个平台啊!
但她注意到短信里用了她的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尾号,心里一紧,怕是不是别人冒用身份贷款了?于是她点开了短信里的链接,进入了所谓的“官方查询页面”,页面做得和正规APP几乎一模一样,还显示她有一笔“待还贷款”。
就在她准备联系客服时,幸好丈夫拦住了她,说“正规机构不会通过短信发链接催收”,随即报警。
警方调查发现:所谓“某信金融”根本是伪造网站,服务器在境外;而李女士的身份信息曾出现在一次数据泄露事件中,被不法分子批量用于群发诈骗短信。
如果她当时输入了银行卡和验证码,卡里的8万元积蓄很可能当场被转走。
这个案子让我印象深刻,不是因为金额大,而是因为受害者太“正常”——她不是老人,也不是文化程度低的人,但依然差一点就中招,这说明现在的诈骗手段已经进化到足以迷惑绝大多数普通人。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构成诈骗罪,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巨大或情节严重的,最高可判十年以上甚至无期徒刑。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如果你的身份信息被用于虚假贷款或诈骗活动,相关平台若存在泄露或管理失职,也需承担法律责任。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确认了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若因信息泄露导致财产损失或名誉受损,受害人有权依法索赔。
作为律师,我常对客户说一句话:“当你不确定的时候,最安全的动作就是什么都不做。”
面对“没贷款却收到逾期短信”的情况,请记住这三条铁律:
更重要的是,定期查询自己的个人征信报告(每年两次免费),看看是否有未知贷款记录,发现问题立即向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申诉,并报警处理。
这个时代,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数字化,便利的背后也藏着看不见的风险,一条看似普通的短信,可能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围猎。
但只要你保持清醒、不信、不点、不转账,骗子就永远没有机会。
真正的危机,从来不在短信里,而在你按下“确认”键的那一秒。
守住理智,就是守住钱包的安全门。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信,写着“您名下贷款已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影响征信!”可问题是——...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