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办过贷款,却收到催收短信?别慌!教你三步识破幽灵债务陷阱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事——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信:“您在某某平台的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可问题是,你压根没申请过这笔贷款,甚至连那个平台听都没听过,那一刻,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脑子里全...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信:“尊敬的客户,您尾号****的贷款账户已逾期,请尽快还款,以免影响征信。”可你明明没申请过这笔贷款,银行卡也没动过,甚至连那家平台听都没听过,那一刻,心跳加速、手心冒汗——我是不是被冒名贷款了?征信会不会已经被毁了?
别急,这种情况其实比你想象得更常见,作为一名执业多年的律师,我想用最接地气的语言,带你一步步拆解这个“无中生有”的逾期短信背后的真相,并告诉你该怎么保护自己。
我们要明确一点:收到催收短信 ≠ 你真的有债务。
这类短信很多是“精准诈骗”或“信息泄露+骚扰催收”的结合体,骗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你的姓名、手机号、甚至身份证号片段,再套用某个贷款平台的模板群发短信,目的就是吓唬你,诱导你点击链接、填写信息,或者直接转账“还款”。
还有一些情况更隐蔽:你可能在某个App注册时授权了过多权限,后台偷偷读取通讯录或设备信息,被第三方数据公司打包卖给催收机构,他们分不清谁是真正的借款人,干脆“广撒网”,连带误伤无辜。
第一步永远是——不惊慌、不操作、不回复。
面对这种“莫须有”的逾期通知,我建议你立刻做这三件事:
第一步:查证来源是否真实
打开短信里的平台名称(XX金融”),去应用商店搜索官方App,登录自己的账号查看是否有借款记录,切记!不要直接点击短信里的链接,那极可能是钓鱼网站。
如果你从没注册过该平台,也没有授权过任何借贷服务,基本可以判定为虚假信息。
第二步:查询个人征信报告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你可以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云闪付App或各大银行手机银行,免费查询自己的征信报告。
重点看“信贷记录”部分:有没有你不认识的贷款机构放款?有没有未结清的借款?如果征信干净,那说明你的信用并未受损,所谓的“逾期”纯属虚惊一场。
第三步:保留证据并举报
把可疑短信截图保存,连同发送号码一起,向工信部(https://dxwjlc.miit.gov.cn)和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http://www.cyberpolice.cn)进行举报,如果是仿冒银行或正规金融机构的短信,还可以向银保监会投诉。
建议给手机安装正规的安全软件,开启垃圾短信拦截功能,减少后续骚扰。
我的当事人李女士曾遇到类似情况,她在某次网购后,陆续收到多家网贷平台的催收短信,称她借款5万元逾期未还,她一头雾水,查征信才发现,竟真有一笔来自某小型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记录!
我们立即介入调查,发现有人用她的身份证照片和人脸识别视频,在一个第三方助贷平台上完成了远程开户和借款,而这些信息,正是来源于她此前在一个不明小程序中上传的证件照。
我们协助她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向涉事金融机构提出异议申诉,最终成功撤销了这笔非本人操作的贷款记录,避免了更大的信用损失。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一旦发现异常,必须第一时间行动,拖延只会让问题复杂化。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或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更正。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也赋予公民对涉嫌诈骗信息的举报权和处置请求权。
这意味着,你不仅有权质疑“假逾期”,更有权要求相关方删除不实记录、停止骚扰,甚至追究其法律责任。
在这个数据横飞的时代,我们的身份早已不再只是一张身份证,而是散落在无数App、服务器和交易链条中的数字碎片,一条看似普通的逾期短信,可能是骗局的开始,也可能是信息泄露的警报。
作为普通人,我们无法杜绝风险,但我们可以掌握应对的方法:
✅ 不轻信、不点击、不转账;
✅ 主动查征信、留证据、早维权;
✅ 把每一次“异常”当成一次自我保护的演练。
真正的法律不会让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背债,真正的平台也不会用短信逼你还不存在的钱,你不怕麻烦,麻烦才不敢找上你。
如果你哪天真的收到了那样的短信,请深呼吸,然后告诉自己:
我没借,就不欠;我不怕,你就赢不了。
——一名始终站在你这边的律师
没借钱却收到催收短信?别慌!教你三步识破假逾期陷阱,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信:“尊敬的客户,您尾号****的贷款账户已逾期,请尽快还款,以免影响...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