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到手怎么越领越少?个税到底怎么算,一文给你讲透!

普法百科36秒前1

你有没有发现,每个月发工资的时候,银行卡到账的数字总是比工资单上写的“应发工资”低了一大截?朋友之间聊起收入,有人拿一万五,到手才九千多;有人月薪两万,税后直接少了四五千,这不是HR算错了,也不是公司克扣,而是——你在被“税收”悄悄带走一部分收入。

很多人对“个税怎么算”这个问题一头雾水,到底是按月算?还是按年算?为什么同样是15000块工资,两个人交的税还不一样?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把个人所得税的算法彻底讲明白。

工资到手怎么越领越少?个税到底怎么算,一文给你讲透!


个税不是“一刀切”,它是这样一步步算出来的

你要知道:我们国家现在实行的是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简单说就是——你的工资、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这四项,合并起来按年算税,但平时是按月预扣预缴,年底再汇算清缴,多退少补。

听起来复杂?别急,我给你拆解成五步走:

第一步:算出“应纳税所得额”

公式是这样的:

应纳税所得额 = 税前工资 - 五险一金(个人部分)- 起征点(5000元/月)- 专项附加扣除 - 其他依法扣除

举个例子: 小李月薪18000元,公司帮他交了社保公积金共2800元(个人承担部分),他有房贷(每月1000元)、有一个孩子在上学(子女教育1000元)、赡养老人(父母都60岁以上,可扣2000元),三项专项附加扣除合计4000元。

那他的应纳税所得额就是: 18000(工资) - 2800(五险一金) - 5000(起征点) - 4000(专项附加) =6200元

第二步:找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看这个6200元落在哪个税率档,注意!这里用的是年度累计预扣法,不是单独看一个月。

比如小李第一个月,累计应纳税所得额是6200元,全年预计是6200×12=74400元,查综合所得税率表:

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不超过3.6万元3%0
6万~14.4万元10%2520

因为74400元在3.6万到14.4万之间,适用10%税率,速算扣除数2520。

但注意:个税是按月预扣,所以要先算“累计应纳税额”,再减去之前月份已缴的税。

第一个月: 累计应纳税额 = 6200 × 10% - 0 = 620元
之前没缴过 → 本月应缴个税 = 620元

第二个月如果工资不变,累计应纳税所得额变成12400元,对应全年148800元,仍属10%档。 累计应纳税额 = 12400 × 10% - 0 = 1240元
已缴620元 → 本月再缴620元

以此类推……你会发现,前面几个月税少,后面可能突然变多——因为跨档了!

第三步:年底汇算清缴,该退就退,该补就补

到了第二年3月1日到6月30日,你可以登录“个人所得税APP”做汇算清缴,系统会自动汇总你全年的工资、劳务报酬等收入,重新计算全年应缴税款。

如果你平时预缴多了,国家退你;预缴少了,你就得补上。

比如你年中换了工作,新单位不知道你之前的收入,从零开始扣,可能导致预缴不足,年底就得补税,反过来,如果你下半年失业了,全年总收入不高,可能能退税几千块。


哪些扣除能帮你“省税”?

很多人交税多,是因为不知道自己能扣什么,记住这几个关键项:

  1. 基本减除费用:每人每月5000元,一年6万,自动扣除。
  2. 三险一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实缴多少扣多少。
  3. 专项附加扣除(重点!):
    • 子女教育:每个孩子每月1000元
    • 继续教育:学历教育每月400元,职业资格证书当年扣3600元
    • 大病医疗:医保报销后自付超1.5万元部分,每年最多扣8万元
    • 住房贷款利息:首套房贷,每月1000元
    • 住房租金:根据城市不同,每月800-1500元
    • 赡养老人:独生子女每月2000元,非独生子女分摊

这些项目,只要你符合条件,一定要在个税APP里申报!不申报=白白多交税。


以案说法:张姐退税5800元,只因她做对了一件事

张姐在北京一家设计公司上班,年薪约22万,平时每月到手1.3万左右,年初她听说可以退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打开了“个人所得税APP”。

她发现,自己去年考了个注册会计师证书,属于“继续教育”范畴,可以一次性扣除3600元;另外她还在还首套房贷,但一直没填报专项附加扣除!

于是她赶紧补填了房贷和继续教育两项,系统重新计算后显示:她全年应缴个税比预缴少了5800元。

这笔钱原路退回她的银行卡。

张姐感慨:“原来我不是收入低,是不懂政策啊!”

这就是信息差带来的真金白银损失,你不申报,税务局不会主动提醒你。


法条链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

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国发〔2018〕41号)明确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和赡养老人六项专项附加扣除的具体标准和操作流程。

这些法规共同构成了我国现行个税制度的核心框架,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强调了“自行申报、诚信纳税”的义务。


朋友们,税收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游戏,它背后是你我真实的生活成本,掌握个税计算逻辑,不是为了逃税,而是为了合法节税、守住自己的劳动成果

我建议你每年至少做一次个税复盘:打开APP,检查专项附加扣除是否填全,看看有没有漏报的继续教育或大病支出,尤其是年中换工作、兼职多、有大额医疗支出的人群,更要注意汇算清缴的机会。

记住一句话:你不去争取的权利,法律也不会主动送到你手里。

搞懂个税,不只是省钱,更是现代职场人必备的生存技能,别让无知,悄悄偷走了你本该留下的工资。

工资到手怎么越领越少?个税到底怎么算,一文给你讲透!,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

分享举报
撞了就跑?一文说清,肇事逃逸怎么认定?被抓到后果有多重?
« 上一篇6分钟前
×
18
2025 10

工资到手怎么越领越少?个税到底怎么算,一文给你讲透!

你有没有发现,每个月发工资的时候,银行卡到账的数字总是比工资单上写的“应发工资”低了一大截?朋友之间聊起收入,...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