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查综合评分?别再被隐形分数牵着鼻子走了!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申请贷款被拒,客服轻飘飘一句“综合评分不足”,然后啥也不解释;想办张好点的信用卡,系统直接提示“暂不符合条件”;甚至借个几千块的消费贷都通不过……这时候你是不是一头雾水:我工资不低...
套内面积怎么算?开发商说的“得房率”靠谱吗?一文说清你家到底买了多少真实空间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看房时销售笑眯眯地说:“我们这户型得房率高达80%,几乎每平米都算在你头上!”可等交房一量,客厅窄得转不开身,阳台小得晾两件衣服都费劲——心里直嘀咕:我买的到底是房子,还是“建筑面积”的数字游戏? 今天咱就坐下来,像老朋友聊天一样,把“套内面积”这个事儿掰开揉碎讲清楚,别被那些花里胡哨的术语绕晕了,咱们用大白话,说真话。
很多人买房签合同的时候,看到“建筑面积120㎡”,就以为自己买了120㎡的“实打实用地”,错!这120㎡里,可能真正属于你私人使用的,连90㎡都不到。
那什么叫套内面积?就是你推开门后,能自由走动、装修、放家具的那一部分空间总和,它包括三块:
举个例子:你家客厅40㎡,主卧20㎡,次卧12㎡,厨房6㎡,卫生间5㎡,加上墙占了8㎡,阳台5㎡(封闭),那你的套内面积就是:40+20+12+6+5+8+5 =96㎡。
这才叫你真正“拥有”的空间。
而所谓的“建筑面积”= 套内面积 + 分摊的公摊面积(电梯井、楼梯间、管道井、值班室、设备层等等),有些楼盘公摊高达30%甚至40%,你以为买的是100㎡,结果套内才60㎡——相当于你花了全价,买了六成的空间。
你说气不气?
“得房率=套内面积÷建筑面积×100%”,听起来越高越好,对吧?
但这里有个坑:得房率不是法定标准,而是营销工具,有的开发商为了拉高得房率,会把一些本该算公摊的部分悄悄划进套内,或者通过设计“赠送面积”来迷惑你。
“送你一个飘窗、一个入户花园!”听着很香,但你要知道——很多“赠送面积”根本不在产权证上,法律上不承认,将来拆迁、卖房都可能扯皮。
更离谱的是,有些公寓类项目,公摊动辄超过50%,得房率不足50%,你花500万买个“80㎡”的房子,结果能用的不到40㎡,厕所比衣柜大不了多少……这不是花钱买委屈吗?
所以啊,别光听销售嘴上说“得房率高”,一定要看《商品房买卖合同》附件里的房屋平面图和面积测算报告,上面白纸黑字写着各项数据,这才是最真实的依据。
2022年,杭州一位张先生买了某品牌楼盘的改善型住宅,合同写明建筑面积138㎡,得房率宣称75%,收房后他自己拿卷尺一量,发现实际套内使用面积比宣传少了近15㎡。
他没忍气吞声,而是委托专业测绘机构重新测量,并调取了住建部门备案的原始图纸,结果发现:开发商将部分设备平台计入套内,却把本应计入套内的部分墙体划入公摊,人为压低了套内面积。
张先生一纸诉状告上法院,最终法院认定:开发商存在面积计算不实、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判决其按市场价赔偿张先生相当于12㎡套内面积的差价损失,共计48万元。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面积不是小事,每一平米都是真金白银,只要你手里有证据,法律一定站在你这边。
这些法条不是摆设,是你维权的“法律武器库”。
作为一名打了十几年房产官司的老律师,我真心建议每位购房者记住这三点:
房子是一辈子的大事,别让几个数字蒙了眼,搞清楚“套内面积怎么算”,不只是数学题,更是对自己钱包和生活质量的负责。
下次看房时,不妨直接问销售一句:“能不能给我一份详细的套内面积构成表?”
如果对方支支吾吾——那你心里,就该亮起红灯了。
懂一点法律,少走十年弯路。
套内面积到底是什么?别再被建筑面积牵着鼻子走,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套内面积怎么算?开发商说的“得房率”靠谱吗?一文说清你家到底买了多少真实空间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看房时销...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