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会发短信提醒吗?收到这类短信别慌,但更要警惕这3个真相!
半夜手机突然“叮”一声,一看是银行发来的短信——“您尾号XXXX的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以免影响征信”,那一刻,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脑子里瞬间闪过无数个问号:“我明明记得还了啊?”“是不是系统出错了?...
贷款逾期收到催收短信,是骚扰还是合法提醒?你的权利和应对策略全解析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您已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采取法律措施。”再一看号码,不是银行官方客服号,而是一串陌生的数字,那一刻,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这到底是真是假?是正常催收,还是变相威胁?今天咱们不绕弯子,作为从业十几年的执业律师,我来帮你把这件事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 首先得说一句大实话:贷款逾期后收到催收短信,本身不违法,但怎么发、谁发、说什么,每一步都有法律边界。** 别小看这一条短信,它背后牵扯的是《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甚至可能触碰《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红线。
通常情况是这样的——你借了网贷或银行贷款,因为各种原因(比如失业、突发疾病、家庭变故)没能按时还上,平台系统自动触发催收流程,外包给第三方催收公司,这些公司为了“提高回款率”,往往会通过短信、电话、甚至是社交软件联系你,手段五花八门。
这时候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慌,然后就是怕:“会不会被起诉?”“会不会坐牢?”“是不是以后孩子上学都受影响?”大多数情况下,一条短信不代表你马上就要被告上法庭,但它是一个明确的法律预警信号。
关键问题来了:什么样的催收短信是合法的?什么样的已经越界?
✅合法范围内的短信长什么样?
“尊敬的客户,您在XX平台的借款已逾期X天,当前欠款金额为XXX元,请及时登录app处理,以免影响信用记录。”这种内容客观、语气中性、信息准确,属于合规提醒。
❌违法或涉嫌违规的短信有哪些特征?
这些不仅违反《民法典》关于人格权的规定,更可能构成《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威胁他人人身安全”行为,严重的甚至涉嫌刑事犯罪。
还有一个很多人忽略的问题:这些短信是从哪儿来的?他们怎么知道你的联系方式?
这里要提《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三条——任何组织或个人处理你的手机号、住址、借款信息等敏感数据,必须基于“同意”或“履行合同所必需”,但如果平台把你的信息打包卖给催收公司,或者催收方擅自扩大联系范围(比如打给你亲戚朋友),那就踩了法律雷区。
说到这里,我知道有人会问:“我都逾期了,难道还不能催我吗?”当然可以催,但必须依法催、文明催、有限度地催。你可以欠钱,但不该被羞辱;你可以失信,但不该被网暴。
去年我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张先生因为疫情断收,网贷逾期两个月,之后他每天收到十几条短信,不仅用“人渣”“无耻”等词辱骂,还把他身份证照片PS成通缉令发给他女儿的微信。
张先生精神压力巨大,一度失眠抑郁,我们收集证据后提起诉讼,主张侵犯名誉权、隐私权及个人信息权益,最终法院判决催收公司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3万元,并公开道歉。
这个案子的意义在于:法律不会因为你是“债务人”就剥夺你作为“人”的基本尊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写恐吓信或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至十日拘留,可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中国互金协会发布)
明确禁止催收人员使用暴力、恐吓、侮辱、诽谤等不当方式催收。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文明社会,绝不允许以恶制恶。你也许一时陷入困境,但不代表你该被当成“猎物”对待,守住底线,也守住尊严,这才是法律真正的温度。
我们先从最现实的角度切入,你为什么会收到这类短信?,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贷款逾期收到催收短信,是骚扰还是合法提醒?你的权利和应对策略全解析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叮”一声...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