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壹品花催收短信就慌了?逾期后如何应对才不吃亏?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深夜手机突然震动,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在壹品花平台的借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个人征信并启动法律程序。”短短几行字,像一记重锤砸在心上,心跳加速、手心冒汗...
某天晚上正窝在沙发刷剧,手机突然“叮”一声——
“您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上报征信并采取法律措施。”
心跳瞬间加速,手心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这到底算不算威胁?我还能不能缓一缓?会不会被起诉?房子车子保不保得住?
别急,先深呼吸,今天咱们不讲冷冰冰的法条堆砌,也不搞恐吓式普法,作为一名处理过上千起金融纠纷的执业律师,我想用最接地气的方式,陪你把“逾期+催收短信”这件事,从头到尾捋清楚。
拿到一条催收短信,别第一反应就是“完了完蛋了”,咱们得冷静分析内容:
合法的催收可以提醒你还钱,但不能威胁、骚扰或泄露你的隐私。
举个例子,如果短信写着:“根据《借款协议》第X条,您已逾期15日,当前欠款本金加利息共计8,320元,请于48小时内结清,否则将启动诉讼程序。”
——这种,虽然语气严肃,但信息完整、依据明确,属于合规提醒。
但如果写的是:“再不还钱,明天就让催收队去你家贴大字报!”“你老婆孩子都知道你欠钱不还!”
——这就越界了!涉嫌违反《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你可以直接投诉甚至反诉。
很多人一逾期就开始逃避,拉黑电话、关机、换号……结果呢?催收变本加厉,短信越来越多,甚至影响到家人朋友。
聪明的做法是主动沟通 + 合理协商。
我建议你做三件事:
核实债务真实性
打官方客服电话(不是短信里的号码!),查证是否真有这笔欠款、利息计算是否合理,谨防诈骗分子冒充金融机构。
评估还款能力,提出分期或展期申请
很多平台在用户首次逾期时,都愿意给一次“宽限期”或“个性化分期”机会,只要你态度诚恳,说明临时困难(比如失业、生病),对方往往愿意协商。
保留所有沟通记录
短信、通话录音、微信聊天截图……全部保存,万一将来发生争议,这些都是你的“护身符”。
去年夏天,我接到一位李女士的咨询,她因为孩子突发肺炎住院,信用卡和网贷一共逾期了两万多元,短短一周,手机收到近百条催收短信,有的来自银行,有的是第三方外包公司。
最让她崩溃的是,有条短信直接发给了她婆婆:“您儿媳欠钱不还,老赖行为已记录在案。”
李女士几乎要崩溃,觉得“这辈子完了”,但她没选择沉默,而是带着所有短信来找我。
我们做了几件事:
银行撤销了部分罚息,催收公司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3000元,更关键的是,她的征信没有被列入“黑名单”,生活慢慢重回正轨。
你看,面对问题的态度,决定了事情的走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十条
催收人员不得骚扰无关第三人,不得使用恐吓、侮辱性语言,不得频繁致电干扰债务人正常生活。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这些不是摆设,而是你维权的武器。
最后我想说句掏心窝子的话:
在这个信贷泛滥的时代,谁还没个手头紧的时候?逾期本身不等于“道德败坏”,更不等于“人生失败”,真正可怕的,是你在慌乱中失去理智,要么破罐破摔,要么盲目妥协。
我的建议很明确:
✅ 收到催收短信,先判断真假,再分清性质;
✅ 主动联系正规渠道,争取协商空间;
✅ 遇到越界行为,果断取证、投诉甚至起诉;
✅ 别忘了,法律永远站在守规矩的人这一边。
你不是孤军奋战,每一次依法维权,都是在为这个社会的公平秩序添一块砖。
下次再看到那条冰冷的催收短信,不妨对自己说一句:
“我知道我在哪条线上,我也知道该怎么走。”
这才是真正的底气。
收到催收短信就慌了?逾期后如何应对金融贷款轰炸式提醒?,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某天晚上正窝在沙发刷剧,手机突然“叮”一声—— “您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上报征信并采取法律措施。”...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