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熟人贷款逾期短信别慌!是诈骗还是真事儿?教你一眼识破套路
你有没有突然收到过这样的短信? “你好,我是XX银行客服,您认识的李先生因贷款严重逾期,已影响到您的信用记录,请立即致电XXXX-XXXX处理。” 或者更吓人一点:“您朋友王某在我行贷款50万...
最近啊,不少朋友私信问我:“律师,我突然收到一条短信,说我家老人贷款没还,已经逾期,再不处理就要起诉全家,连我都可能被拉黑征信……这到底是不是真的?我爸妈根本没贷过款啊!”
说实话,这类短信我见得太多了,不是危言耸听,现在这种打着“家人贷款逾期”旗号的诈骗短信,已经成了新型“心理战”——专挑你最担心的事下手,一击即中软肋,今天我就用大白话,把这事掰开揉碎讲清楚:它到底是真是假?我们该怎么办?法律上又该怎么保护自己?
收到这种短信,第一反应千万别是“赶紧打电话”或者“马上转账”,真正的金融机构从不会通过短信直接威胁你“不还款就坐牢”“影响子女征信”,这是典型的恐吓式话术。
第一步:查来源
看看短信是从哪发来的,正规银行或金融平台的通知,通常来自官方短信号码(比如955XX开头),而诈骗短信大多是虚拟号码,甚至是一串乱七八糟的数字,+852XXXX”或者“1069”开头但后面跟着一堆杂码。
第二步:别点链接
短信里如果附带一个网址,写着“点击查询详情”“立即还款减免利息”,千万!千万!别点,这些链接会诱导你输入身份证、银行卡、验证码,一旦填了,账户分分钟被掏空。
第三步:主动核实
如果你真担心父母有没有贷款,不要回短信,也不要打短信里的电话,正确的做法是:
真正有效的信息,永远来自你自己验证的渠道,而不是陌生人塞给你的恐慌。
去年年底,我代理了一个案子,当事人是位68岁的张阿姨,她收到一条短信:“您儿子名下贷款逾期12万元,已移交法务部,如不三日内处理,将冻结其名下所有资产,并影响直系亲属征信。”
张阿姨当场吓哭了,她儿子在外地打工,电话一时打不通,情急之下,她准备按短信提示加了个“客服”微信,对方让她先交3000元“保证金”解除紧急状态,好在她女儿及时发现,阻止了转账,后来报警才知,这是典型的冒充金融平台诈骗。
警方调查发现,骗子不仅掌握了张阿姨儿子的名字和大致年龄,甚至连他们小区的名字都写进了话术里——信息从哪来的?黑市买卖的公民个人信息,这个案子最后抓到了一个五人团伙,专门批量发送定制化诈骗短信,专挑中老年人下手。
张阿姨说:“我以为是为孩子好,其实是往骗子口袋里送钱。”这句话我一直记得。
遇到这类情况,法律上不是没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明确规定了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可判十年以上甚至无期。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二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制造、买卖、提供或者使用改号软件、虚假身份信息、手机卡等用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工具。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擅自收集、使用他人身份信息发送恐吓短信,侵犯了个人隐私权,受害人有权要求赔偿。
也就是说,不只是骗钱违法,连“编故事吓你”这个行为本身,也可能构成侵权甚至犯罪。
朋友们,我做律师十几年,见过太多因为“怕出事”而主动走进陷阱的人,骗子不怕你聪明,就怕你不慌——因为他们知道,人在焦虑时最容易放弃思考。
所以我想告诉你的是:
👉 收到“家人贷款逾期”短信,第一反应不是行动,而是怀疑;
👉 真正的危机不会通过一条短信爆发,真正的责任也不会靠一顿转账解决;
👉 保护家人最好的方式,不是盲目汇款,而是用法律和常识筑起防线。
下次再看到这种短信,你可以冷笑一声,把它删了,然后给爸妈打个电话,说一句:“别担心,有我在。”
这才是最有力量的回应。
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但一定站在清醒者这一边。
收到家人贷款逾期短信别慌!是诈骗还是真事?教你一眼识破套路,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最近啊,不少朋友私信问我:“律师,我突然收到一条短信,说我家老人贷款没还,已经逾期,再不处理就要起诉全家,连我...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