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注册时经营范围怎么写?一字之差可能让你赔光家底!
原创文章内容: 开公司第一步就是注册,而注册时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经营范围”这一栏,很多人觉得随便写写就行,反正以后还能改,但现实是,经营范围写错了,轻则被罚款,重则直接让你业务“违法经营”!...
你有没有注意过,“劳动”的“劳”字是怎么写的?
乍一听这问题,是不是觉得有点莫名其妙?都认识的字,还用问怎么写?可别小看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劳动法实务中,我见过太多人因为对“劳”字理解偏差、书写错误,甚至合同里一个笔画出错,最后闹到仲裁庭上,赔了时间、丢了工作,还拿不到应得的赔偿。
今天我就跟你好好聊聊,“劳动”的“劳”到底该怎么写,更关键的是,它背后藏着哪些法律玄机。
先说字形:“劳”是上下结构,上面是个“艹”(草字头),中间是“冖”(秃宝盖),下面是“力”,标准写法是:艹 + 冖 + 力 = 劳,但在实际劳动合同、离职证明、工资条这些文件中,我见过五花八门的“劳”:有人写成“労”(日本汉字),有人把“艹”写成“二”,还有人直接漏掉“冖”,变成“草力”拼接体……你以为只是个错别字?错!在法律眼里,这可能是“重大瑕疵”。
举个真实案例你就明白了。
去年我代理了一个劳动争议案,当事人老李在一家工厂干了八年,合同到期后公司不续签,按《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他本该拿到经济补偿金,但公司拿出一份《终止劳动合同通知书》,上面写着“双方自愿解除劳功关系”——注意,是“劳功”,不是“劳动”。
老李当时没细看,签字了,后来申请仲裁要补偿,公司反咬一口:“您签的是‘劳功关系’,这不是法定的‘劳动关系’,我们之间属于劳务合作,不适用劳动法。”
仲裁员一开始也犹豫:这到底是笔误,还是真实意思表示?好在我调取了社保记录、考勤打卡、工资流水,证明双方存在管理从属、定期发薪等典型劳动特征,最终裁决认定:虽有错字,但实质构成劳动关系,公司仍需支付补偿。
但你要知道,不是每个案子都有这么完整的证据链,如果老李没交社保、工资走私人账户、合同全是“劳务协议”“临时用工”这类话术,那个“劳功”俩字,可能就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七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注意,是“劳动关系”,不是“劳务关系”“雇佣关系”或“劳功关系”,前者受《劳动合同法》保护,享有社保、工时、解雇保护、经济补偿等权利;后者可能只受《民法典》调整,权利保障弱得多。
再看法释〔2021〕4号《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第二条: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争议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也就是说,只要存在事实劳动行为,哪怕合同写错字、名称叫错,法院也会穿透形式看实质,但前提是——你得有证据!
“劳”字写对,不仅是语文问题,更是法律风险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作为从业十几年的劳动法律师,我想告诉你:
法律从来不看你写了多少字,而是看你写的每一个字,是否经得起推敲。
“劳”字怎么写?
✅ 正确写法:艹 + 冖 + 力
❌ 常见错误:写成“労”“劳功”“劳力合作”“临时劳作”等模糊表述
更重要的是——
一个“劳”字,承载的是你八小时的工作尊严、十年的职业积累、全家人的生活指望。
别让它,毁在一个潦草的笔画里。
写字要准,做人要稳,维权要早。
你认真对待的每一个字,都会在未来某一天,悄悄替你撑腰。
你有没有注意过,“劳动”的“劳”字是怎么写的? 乍一听这问题,是不是觉得有点莫名其妙?都认识的字,还用问怎么...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