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后收到立案通知短信,是真是假?别慌,先搞清这5件事!
你有没有突然在深夜接到一条短信,内容写着:“您因贷款长期逾期,已被正式立案,即将移交法院执行,请立即还款以免影响征信及人身自由!”? 看到这种信息,心跳是不是瞬间加速?脑子里立马浮现一堆问题:真的立...
“您因贷款逾期未还,已正式立案,请立即还款以免影响征信及承担刑事责任”?看到这种消息,心跳是不是瞬间加速?脑子里立马蹦出一连串问题:我真逾期了吗?法院真的立案了?会不会坐牢?征信是不是完蛋了?
别急,先深呼吸,作为一名执业多年的律师,我每天都会接到类似的咨询——很多人一看到“立案”两个字就吓得手抖,赶紧筹钱转账,生怕惹上大麻烦,但我要告诉你:大多数这类短信,其实是“吓唬人”的套路,甚至可能是诈骗!
咱们得搞清楚一个基本逻辑:真正的司法程序,不会通过一条短信就“立案”,法院立案是有严格流程的,必须有债权人(比如银行、网贷平台)提交起诉状、证据材料,法院审查后才决定是否受理,这个过程不可能悄无声息地通过一条冷冰冰的短信完成。
更关键的是,如果你真的被起诉,法院一定会通过正式渠道送达法律文书——要么是EMS邮寄的《应诉通知书》《传票》,要么是工作人员上门送达,甚至可能打电话核实身份,绝不会只靠一条没有落款、没有案号、没有法院名称的短信就让你“认罪伏法”。
那这些短信从哪儿来的?
很多是第三方催收公司发的,为了施加心理压力,故意用“立案”“公安介入”“刑事追责”等字眼制造恐慌,还有一些干脆就是骗子伪造的,目的就是诱导你点击链接、输入个人信息,或者直接转账到某个账户,我见过有人因为害怕,稀里糊涂转了5000块“保证金”,结果发现对方账号根本不是法院的!
当你收到类似短信,第一步不是慌,而是冷静核查:
民事债务纠纷,本质上是“欠钱不还”的问题,不是“犯罪”,除非你有恶意骗贷、伪造资料等行为,否则一般不会涉及刑事责任,法院判决后拒不执行,才可能构成“拒执罪”,但那也是判决之后的事,不是一逾期就“立案抓人”。
以案说法:
去年我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张先生收到一条“XX市人民法院”发来的短信,说他网贷逾期,案件已立案,限24小时内还款,否则将冻结所有银行卡并追究刑事责任,他吓得连夜借钱准备还款,还好他多留了个心眼,先打了当地法院的诉讼服务热线咨询,结果被告知:根本没有这个案子,后来我们报警,发现这条短信是境外号码伪装发送的,背后是一个专门针对逾期用户的诈骗团伙,张先生差点被骗走两万块,幸好及时止损。
这个案子提醒我们:恐惧是骗子最好的帮手,他们利用人们对法律程序的不了解,用“立案”“法院”“刑事责任”这些词制造权威感,实则空手套白狼。
法条链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条明确:
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起诉,应当一律接收诉状,出具书面凭证,并告知当事人诉讼权利和义务,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应当当场登记立案。
这意味着:立案是公开、正式、可查询的程序,绝不会偷偷摸摸发条短信就搞定。
律师总结:
收到“贷款逾期立案通知”短信,别慌,先判断真假,真正的法律程序讲程序、讲证据、讲送达,不会靠恐吓逼你还钱,你要做的是:核实债务、保护信息、拒绝冲动、寻求正规渠道解决,如果确实逾期了,也别逃避,主动协商还款计划,避免被真正起诉,但如果遇到诈骗,务必保留证据,第一时间报警。
法律从来不是用来吓唬老实人的工具,它既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也守护每一个债务人的基本尊严,面对压力,保持清醒,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收到贷款逾期立案通知短信,是真是假?别慌,先看这几点!,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您因贷款逾期未还,已正式立案,请立即还款以免影响征信及承担刑事责任”?看到这种消息,心跳是不是瞬间加速?脑子...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