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收短信天天炸?别慌!3招教你识破真假套路,合法应对逾期债务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叮”一声,一条催债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上报征信、冻结账户、移交法务处理!”再一看发送号码是106开头的一串陌生数字,心里顿时一紧,手...
最近好几位朋友私信问我:“律师,我信用卡逾期两个月,银行天天发短信,说什么‘已移交法务’‘即将起诉’,吓得我晚上都睡不着,这到底是真是假?我该怎么办?”
说实话,这类问题太常见了,现在生活压力大,谁还没个手头紧的时候?可一旦贷款或信用卡逾期,手机就像被“盯上”了一样,各种催收短信轮番轰炸——“最后通牒”“征信拉黑倒计时”“法院传票即将送达”……字字戳心,句句惊魂。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短信,到底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吓唬人”的话术?我们作为普通人,面对催收,是该一味逃避,还是能依法反击?今天我就从法律角度,给你理清思路,教你三步走,合法、理性、体面地应对逾期催收。
收到催收短信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焦虑、羞愧甚至恐惧,但我要告诉你:情绪解决不了问题,法律才能。
你要明确一点:催收本身是合法的,但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银行或第三方催收机构有权提醒你还款,但不能威胁、恐吓、骚扰,更不能泄露你的隐私。
你收到这样的短信:“再不还钱,明天就上门贴封条!”“已经把你信息发给所有亲友了!”——这种话一听就是违规的,根据《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他们无权公开你的债务信息,也无权采取暴力或软暴力手段催收。
所以第一步,不是慌着借钱还款,而是截图保存所有催收记录,包括短信、电话录音、微信聊天等,这些将来都可能成为维权证据。
很多人一看到“逾期”两个字就乱了阵脚,其实大可不必,你得先搞清楚:这笔债务是否真实?金额对不对?有没有产生过高的罚息或违约金?
建议你做三件事:
你有权利知道每一笔钱是怎么算出来的,如果对方说“系统显示你欠两万”,但你自己查只有八千,那多出来的部分就得问清楚来源,别被“大数据”三个字唬住,法律讲的是证据,不是“系统说了算”。
很多人选择“失联”来逃避催收,但这恰恰是最危险的做法,一旦你长时间不回应,银行可能真的会启动诉讼程序,甚至申请财产保全。
正确的做法是:主动联系银行,表达还款意愿,争取个性化分期或延期方案。
根据《商业银行信用卡监督管理办法》第70条,持卡人因特殊原因导致还款困难的,可以与银行协商制定个性化分期还款协议,最长可达5年(60期),这不是“求情”,而是你依法享有的权利。
你可以这样说:“我目前确实遇到经济困难,但我有还款意愿,能否申请分期?我可以提供收入证明或困难说明。”
只要态度诚恳、证据充分,大多数银行是愿意谈的,毕竟,他们也不想走到起诉那一步——成本高、周期长,还得承担执行难的风险。
我之前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小李因为创业失败,信用卡逾期1.8万元,半年内收到上百条催收短信,有条写着:“已向公安机关备案,涉嫌信用卡诈骗,将追究刑事责任。”
小李吓得不敢出门,生怕哪天警察找上门,后来他找到我,我们第一时间调取了他的消费记录和还款历史,发现他一直是正常用卡,只是近期无力偿还,并无恶意透支行为。
我们向银行发函,指出催收短信涉嫌虚假陈述、误导当事人,并依据《刑法》第196条强调:信用卡诈骗需具备“非法占有目的”,而小李明显不符合。
银行撤回催收委托,同意分期48期还款,且不再收取额外罚息,更关键的是,小李的心理负担彻底解除了——原来,那些“要坐牢”的警告,根本站不住脚。
最后我想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合法催收,才是底线。
逾期并不可耻,每个人都有低谷期,真正可怕的是,在恐惧中选择逃避,被情绪裹挟,被话术吓倒,最后错失了协商和自救的机会。
面对催收短信,你要做的不是删掉它、屏蔽它,而是看懂它、分析它、用法律武装自己,你不是孤军奋战,法律永远站在理性与公正的一边。
如果你正被催收困扰,不妨先深呼吸,然后拿出手机——不是去借网贷填坑,而是打给银行,或者咨询专业律师,一步主动,就能扭转被动。
生活很难,但法律很暖,愿你在风雨中,依然有勇气看清真相,守住底线。
催收短信突然轰炸?别慌!教你三步稳住局面,合法应对逾期债务,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最近好几位朋友私信问我:“律师,我信用卡逾期两个月,银行天天发短信,说什么‘已移交法务’‘即将起诉’,吓得我晚...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