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收短信突然轰炸?别慌!教你三步稳住局面,合法应对逾期债务
最近好几位朋友私信问我:“律师,我信用卡逾期两个月,银行天天发短信,说什么‘已移交法务’‘即将起诉’,吓得我晚上都睡不着,这到底是真是假?我该怎么办?” 说实话,这类问题太常见了,现在生活压力大...
最近总有朋友私信我:“律师,我贷款逾期了,手机快炸了,一天十几条催收短信,说什么‘已上报征信’‘移交法务’‘诉前通知’……我都快崩溃了,该怎么办?”
说实话,这类咨询我每周都能接到好几起,很多人不是故意欠钱不还,而是突然失业、生病、家里变故,一时间周转不过来,结果就陷入了“逾期—被催—焦虑—更还不上”的恶性循环,而那一串接一续的短信,像针一样扎在心上,让人喘不过气。
我就以一个执业十几年的律师视角,和你掏心窝子聊一聊: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后,到底该怎么应对?哪些是吓唬人的套路?哪些又是真得重视的红线?
咱们先来看一条典型的催收短信:
“【XX金融】尊敬的客户,您名下贷款已严重逾期,当前欠款XXXX元,我司已将信息上报央行征信系统,并启动法律程序,如三日内未结清,将依法起诉并冻结账户,请尽快处理!”
看到这种短信,第一反应往往是慌——“完了,要被起诉了?账户要被冻结?”但我要告诉你:大多数情况下,这只是催收话术,未必代表真实法律行动。
你要明白,金融机构也好,第三方催收公司也罢,他们的目标是让你尽快还款,而制造紧迫感,是最常用的手段。“立即冻结”“马上起诉”这类表述,往往是为了逼你心理防线崩溃,从而仓促还款。
真正进入法律程序,绝不会靠一条短信通知你。
现在市面上很多催收短信其实是外包团队发的,甚至有些是打着“法务部”旗号的非正规机构,你要做的是:
我见过太多人因为慌乱,回了催收短信,结果被一步步诱导进了“一次性结清打折”的圈套,甚至稀里糊涂签了电子协议,反而失去了协商空间。
如果你确实暂时无力全额还款,最正确的做法不是逃避,而是主动联系平台,提出个性化还款方案。
法律上,《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三条明确规定:因不可抗力或情势变更导致合同履行困难的,当事人可以协商变更合同,也就是说,你不是没有谈判筹码。
根据《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等监管文件,催收行为必须合法合规,禁止恐吓、侮辱、频繁骚扰,你有权对违规催收进行投诉。
我曾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小李因疫情失业,信用卡和网贷累计逾期近8万元,短短两周,他收到了超过200条催收短信,内容包括“已立案”“户籍地张贴告示”“子女入学受影响”等。
他一度想“跑路”,直到找到我,我们第一时间做了三件事:
结果发现:所谓“已立案”,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法务通知”,是一家外包催收公司在冒名施压,我们协助小李与两家主要平台达成分期还款协议,暂停罚息,同时通过投诉迫使催收方停止骚扰。
这个案子让我深刻意识到:面对逾期,沉默和恐惧只会让局面更糟,而理性应对,反而能赢得转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六条
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但债权人不得采取暴力、威胁或其他非法方式催收。
《银行业保险业消费投诉处理管理办法》第十五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妥善处理催收行为,不得对消费者及其亲属进行骚扰、恐吓、侮辱。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
明确规定:不得频繁致电、发送短信干扰债务人正常生活;不得捏造法律后果误导债务人。
最后我想说:欠债不等于罪人,逾期也不等于无路可走。
现代社会,谁还没个难处?关键是你能不能在情绪风暴中保持清醒,用合法的方式保护自己,同时积极解决问题。
收到催收短信时,请记住这三句话:
法律从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但也绝不会放弃每一个愿意承担责任的普通人。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只要方向对了,哪怕慢一点,也能走出阴霾。
本文由执业律师原创撰写,结合实务经验与法律条文,旨在帮助负债者理性应对逾期危机,如有具体个案困扰,建议携带材料面询专业律师,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
逾期后短信轰炸?别慌!教你三步稳住局面,合法应对不踩坑,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最近总有朋友私信我:“律师,我贷款逾期了,手机快炸了,一天十几条催收短信,说什么‘已上报征信’‘移交法务’‘诉...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