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发短信告知怎么办?收到催收短信先别慌,这三步教你正确应对
某天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信,“尊敬的客户,您在我司的贷款已逾期XX天,请尽快还款,以免影响征信……”一瞬间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脑子里全是“完了,是不是上黑名单了?”“会不会被起诉?”“家里人会不会知道?...
“律师,我信用卡逾期了,催收天天发短信说‘再不还钱就刑事拘留’,吓得我晚上都睡不着,他们真能把我抓走吗?到底会不会坐牢?”
说实话,这类问题我每年都要回答上百次,很多人一看到“刑拘”“立案”“报警”这种字眼,立马心里打鼓,生怕哪天警察敲门把自己带走,但今天我要告诉你:绝大多数情况下,贷款逾期只是民事纠纷,根本不会上升到刑事层面,那些动不动就说“刑拘”的短信,99%都是在吓唬你。
我们先来捋清楚一个基本逻辑:借钱不还是“违约”,不是“犯罪”,除非你一开始就带着骗钱的目的去贷款(比如伪造收入、虚构用途),否则单纯的还不上钱,属于合同纠纷,归法院管,不归公安局管。
举个例子:你跟朋友借了两万块,说好三个月还,结果拖了一年没还,朋友生气可以去法院告你,强制执行你的工资或财产,但他不能报警说你诈骗,贷款也是一样道理——银行和平台放贷时,本就知道存在坏账风险,这是商业行为的一部分。
当你收到这样的短信:“因您长期逾期,已移交公安机关,即将采取刑事拘留措施”,大可一笑置之,正规金融机构绝不会用这种方式施压,真要走程序,也是先起诉、开庭、判决,最后才可能涉及执行问题。
这就得说到行业潜规则了,很多网贷平台把催收外包给第三方公司,这些公司为了快速回款,往往采用各种软暴力手段。“刑拘”“通缉”“坐牢”成了高频词,目的就是让你心理崩溃,赶紧掏钱。
但你要明白:合法催收只能通过电话、短信提醒还款,不能威胁、侮辱、骚扰他人生活安宁,一旦越界,反而可能被投诉甚至追责。
我建议大家遇到这类短信,第一反应不是恐慌,而是截图保存证据,如果频繁骚扰、冒充公检法、泄露你隐私,完全可以向银保监会、互联网金融协会举报,严重者还能提起侵权诉讼。
也不是所有欠钱都不怕,法律上有一个罪名叫“信用卡诈骗罪”,其中有一条明确规定:
明知没有还款能力仍大量透支,或逃匿、改变联系方式逃避催收,经两次催收后超过三个月仍未归还的,可能构成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
注意关键词:恶意透支 + 拒不归还 + 主观故意。
也就是说,如果你刷了十几万,一分不还,换了手机号玩失踪,银行多次联系不上你,这时候才有可能被认定为涉嫌犯罪,而且即便如此,警方立案前通常也会先通知你配合调查,不会突然就把你抓了。
现实中,真正因信用卡逾期被判刑的案例极少,大多是在公安机关介入后,家属立刻筹钱还清,最终达成和解、不予起诉。
2023年,浙江杭州的小李因为创业失败,名下一张信用卡累计欠款7.8万元,逾期超10个月,期间收到大量短信:“已移交刑侦大队”“48小时内将实施抓捕”,小李吓得不敢出门,甚至想跑路。
后来他找到我们咨询,我们让他先别慌,同时协助整理了失业证明、医疗单据等材料,表明确属无力偿还而非恶意拖欠,随后我们主动联系银行协商分期,并向当地金融调解中心申请援助。
银行撤回诉讼计划,同意分36期还款,至于所谓的“刑拘”,自始至终没有任何公安机关联系过他,事后小李感慨:“原来最可怕的不是欠钱,是被吓破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
规定信用卡诈骗罪的情形,包括“恶意透支”,但明确要求“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且需经发卡银行两次有效催收,超过三个月未还。
《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
明确指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应综合持卡人信用记录、还款能力、资金用途等因素判断,单纯逾期不等于犯罪。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逾期属于违约行为,债权人可通过民事诉讼主张权利。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
禁止使用“恐吓、威胁、辱骂”等方式催收,不得捏造司法后果误导债务人。
朋友们,面对贷款逾期,最忌讳两种态度:一种是破罐子破摔,干脆不理;另一种是过度恐慌,被人几条短信就吓懵。
我的建议很实在:
记住一句话:欠债不该羞耻,逃避才最危险;法律保护的是理性面对问题的人,而不是情绪失控的受害者。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只要肯迈出第一步,阳光总会照进来。
贷款逾期发短信说要刑拘?别慌,这吓唬你的话能信几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律师,我信用卡逾期了,催收天天发短信说‘再不还钱就刑事拘留’,吓得我晚上都睡不着,他们真能把我抓走吗?到底会...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