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会有人发短信吗?别慌,先搞清楚这些催收短信背后的真相!
某天手机突然接连收到几条短信,内容大意是“您已逾期,请尽快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再不处理将上报央行”“账户即将移交法务部门”……一看时间,才刚过了还款日两三天,这时候心里一咯噔:我这算正式逾期了吗?...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在美图秀秀平台申请的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否则将影响您的征信记录。”
乍一看,挺吓人——我什么时候在美图秀秀借过钱?怎么突然就逾期了?还发短信威胁我上征信?
先别急着焦虑,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律师,我每天都会接到类似的咨询:有人压根没借过款,却莫名其妙被催收;有人确实点过几下页面,但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已经“签约”;还有人明明按时还款,却被说“逾期”,这些短信背后,究竟藏着什么门道?咱们就来掰扯清楚。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美图秀秀不是修图app吗?还能贷款?”
没错,它最初确实是修图工具,但这些年,不少互联网平台都在悄悄布局金融业务,美图旗下的某些产品线,或通过合作第三方金融机构,推出了所谓的“美图钱包”“美图信用”等金融服务,打着“快速借款”“秒批到账”的旗号吸引用户。
关键问题是——你真的知道自己点了什么吗?
很多时候,你在使用APP时,随手滑过一个弹窗广告,或者点击“领取优惠券”“开通会员”时,系统可能就默认勾选了“授权信贷服务”或“开通借款功能”,等回过神来,个人信息已经被推送给合作的网贷平台,一旦触发借贷流程,哪怕你没实际提现,也可能产生所谓的“授信额度”甚至“待还款项”。
那条“贷款逾期”的短信,未必是你主动借钱的结果,而是被动卷入了平台的金融生态链。
收到催收短信本身不违法,但怎么发、发什么内容、是否属实,才是判断合法与否的核心。
是否有真实借贷关系?
如果你从未签署电子合同、未进行人脸识别、未收到放款,甚至连注册账户都不是你本人操作(比如信息被盗用),那这个“贷款”就是无效的,这时候发来的催收短信,涉嫌虚假催收。
是否构成威胁或侮辱?
法律明确规定,催收不得使用恐吓、辱骂、群发给亲友等方式。“再不还钱就把你照片发朋友圈”“已经上报公安”这类话术,属于典型的违规催收。
是否具备合法催收资质?
很多短信来自非持牌机构,甚至是一些外包的“催收公司”,他们没有金融监管部门的许可,却打着“官方”名义发短信,这种行为本身就游走在法律边缘。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李女士收到一条来自“美图金融”的逾期短信,称她借款3000元已逾期15天,要求立即还款,否则上报征信。
她一头雾水,查了半天才发现:半年前她在下载某修图插件时,跳转到了一个“美图生活”页面,顺手点了“立即体验”,系统自动完成了实名认证和授信流程,但她从未提现,也未收到任何资金。
我们调取了后台操作日志和协议文本,发现:
我们向银保监会和工信部投诉,并发送律师函,对方平台承认流程存在瑕疵,撤回催收信息,并承诺不再骚扰,更重要的是——李女士的征信记录未受影响。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不是所有“逾期通知”都值得恐慌,关键是要核实事实,保留证据,及时反击。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
《民法典》第496条规定: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提供方应采取合理方式提示对方注意免除或限制其责任的条款。如果平台没显著提示你“这是贷款”,合同可能无效。
《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前管理规范》明确:授信不等于放款,未实际提款不产生还款义务。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3条:处理个人信息必须取得个人同意。未经明确授权获取身份信息用于信贷,属违法行为。
《银行业保险业消费投诉处理管理办法》第18条:消费者有权对不当催收行为提出投诉,监管机构应依法查处。
如果你也收到了“美图秀秀贷款逾期发短信”,别慌,按这三步走:
查证真伪:登录官方APP或联系客服,确认是否存在借款记录;查看是否签署过电子合同、是否有放款流水。
收集证据:保存短信截图、通话录音、操作记录,特别是那些“一键开通”“默认勾选”的页面,都是维权关键。
果断维权:若确属误发、冒名或流程违规,立即向平台投诉,同时可向央行征信中心申请异议,必要时向银保监会、12368法院热线或律师求助。
记住一句话:真正的合法债务,经得起核查;虚假的催收信息,一击即溃。
你不怕麻烦,法律才愿意站在你这边。
最后提醒一句:现在的APP早已不只是工具,它们是数据入口、是流量池、更是金融产品的跳板,下次点“同意”之前,多看一眼小字,多问一句“这会不会让我欠钱”——毕竟,修的是图,别让自己的人生被“贷”偏了方向。
美图秀秀贷款逾期发短信?别慌,先搞清楚这背后到底是催收还是骚扰,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尊敬的用户您好,您在美图秀秀平台申请的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否则将影响您的征信记录。” 乍一看,挺吓人—...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