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别慌!是真是假?一招教你识破骗局+合法应对全攻略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深夜正刷手机,突然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在我司的贷款已连续逾期3天,剩余本金XX万元,请立即还款,否则将上报征信并启动法律程序。” 心跳是不是瞬间加速?手心冒汗?脑子...
你有没有突然收到这样一条短信——“您名下的担保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追究法律责任!”?紧接着还附带一个链接,或是催你还款的联系电话,那一刻,心猛地一沉,脑子里闪过无数念头:“我什么时候贷过款?”“是不是身份信息被盗用了?”“会不会真的上征信?”
别急,先深呼吸。
作为一名处理过上百起金融诈骗案件的律师,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这类短信,九成以上是诈骗陷阱,专挑你慌乱的时候下手,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种“担保贷款逾期”短信到底是怎么回事?遇到该怎么做?怎么保护自己不被套路?
首先得明白一点:正规金融机构在催收贷款时,绝不会通过一条冷冰冰的短信就吓唬你“上征信”“追究责任”,他们有一整套合规流程,包括电话通知、书面函件、甚至法院传票,不可能只靠一条带链接的短信解决问题。
而骗子呢?他们的目的根本不是让你还钱,而是诱导你点击链接、填写个人信息、转账或下载恶意软件,常见的套路有:
更狠的是,有些人因为害怕征信受损,稀里糊涂就把钱转了,结果才发现——自己根本没贷过这笔款!
先别慌,查证来源
打开手机银行App、征信报告(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或云闪付查询),看看名下是否有这笔贷款,没有记录?那基本可以确定是诈骗。
绝不点击陌生链接,绝不透露验证码
任何索要验证码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的前奏,验证码=取款密码,谁要都别给!
保留证据,及时举报
把短信截图保存,号码拉黑,并向工信部(12321)或公安机关反诈中心(96110)举报,这不仅是自保,也是在帮更多人避坑。
去年年底,杭州的李女士收到一条短信:“您为亲友担保的贷款已逾期48天,即将上报央行征信,请立即登录处理。”她心里一咯噔——记得几年前确实帮亲戚签过一份合同,但后来不了了之,出于担心,她点了短信里的链接,进入一个长得和某银行官网几乎一模一样的页面。
页面提示她“验证身份信息”并支付“滞纳金”8000元才能解除担保责任,她犹豫了一下,打电话给银行客服核实,才发现根本没有这笔贷款,再一查,那个网站域名根本不是官方地址,差一个字母,就是钓鱼网站。
李女士后怕地说:“要不是多问了一句,我可能真把钱转了。”
这个案子最后被警方定性为典型的“冒充金融机构+伪造网页+心理施压”三重诈骗手法,嫌疑人利用普通人对征信的恐惧,精准打击心理防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网络安全法》第四十四条明确规定:
“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也就是说,发送诈骗短信、盗用身份信息、伪造金融页面,全都触犯刑法和网络安全法,一旦查实,等待骗子的是牢狱之灾。
依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三条:
“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未经同意不得采集。”
你的征信记录不会凭空多出一笔贷款,除非你亲自签字授权。
面对“担保贷款逾期”这类短信,最核心的一句话是:不信、不点、不转账。
你要相信,真正的金融机构不会用恐吓的方式催收;真正的法律责任也不会通过一条短信就降临,越是让你着急、害怕的信息,越要慢下来查证。
记住三个关键词:
✅查官方渠道——银行App、征信报告才是真相出口;
✅守好验证码——它是你账户的最后一道门;
✅及时报警举报——你的一次举报,可能阻止十个人被骗。
这个世界越来越聪明,骗子也在“升级”,但我们只要保持清醒、掌握常识、善用法律武器,就能稳稳守住自己的钱袋子。
下次再收到这种短信,不妨冷笑一声:
“想骗我?门儿都没有。”
本文由执业律师撰写,内容原创,仅供普法参考,不构成具体法律意见,如遇实际纠纷,请及时咨询专业律师或向公安机关求助。
收到担保贷款逾期短信别慌!是真是假?一招教你识破骗局,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突然收到这样一条短信——“您名下的担保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追究法律责任!”?紧...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