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了,公司真会天天发短信催收吗?这些温柔提醒背后藏着什么?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某天晚上正窝在沙发上刷剧,手机突然“叮”一声—— “尊敬的客户,您尾号****的贷款已逾期3天,请尽快还款,避免影响征信。” 紧接着第二天、第三天……短信一条接一条,语气从“...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凌晨两点,手机突然震动,屏幕亮起一条短信:“尊敬的客户,您尾号****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您的征信记录。”
再过几小时,又来一条:“系统即将上报央行征信,最后一次提醒!”
接着是第三条:“已委托第三方机构介入处理,可能上门核实情况。”
是不是越看越心慌?心跳加速、手心冒汗,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犯了事”?别急,先深呼吸,今天咱们不谈怎么还钱,也不劝你“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而是从一个律师的角度,带你冷静拆解这些看似“官方”的催收短信背后的真相和风险。
很多人一看到带“银行”“征信”“法务部”字眼的短信,第一反应就是:完了,这肯定是真的!但现实是——不是所有长得很像银行短信的,都是银行发的。
现在市面上很多网贷平台或助贷机构,在用户逾期后,会通过自动化系统批量发送催收信息,这些短信往往模仿银行口吻,用词正式、语气紧迫,目的只有一个:制造焦虑,逼你尽快还款。
举个典型套路:
更离谱的是,有些短信还会附带一个链接,写着“点击查询逾期明细”,小心!这种链接极有可能是钓鱼网站,点进去轻则泄露个人信息,重则被窃取银行卡密码。
所以记住一句话:任何要求你点击链接、提供验证码、转账到个人账户的操作,99.9%是诈骗。
我们常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这四个字后面其实还跟着一句更重要的原则:依法追偿。
也就是说,哪怕你真逾期了,债权人也不能为所欲为,他们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来主张权利。
换句话说,你现在收到的所有“最后通牒”,本质上都还处在“协商阶段”,真正走到法律那一步,反而会有明确文书送达(比如法院传票),而不是靠一条冷冰冰的短信吓唬人。
去年我接了个案子,当事人李女士因为疫情断收,信用卡逾期了三个月,结果每天收到十几条短信,说她“涉嫌恶意透支,将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最狠的一条是这么写的:“您已被列入全国金融黑名单,子女升学、考公将受影响。”
李女士吓得整夜失眠,甚至主动联系中介想“花钱消灾”,直到她来咨询我才告诉她:这条信息纯属虚构。
根据《刑法》第196条,“恶意透支”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前提是:持卡人明知无力偿还仍大量套现、逃避催收、改变联系方式等主观恶意行为,而李女士一直保持联系,也有还款意愿,根本不构成犯罪。
后来我们帮她与银行协商分期,并向银保监会投诉了不当催收行为,最终停止了骚扰,还达成了个性化还款协议。
你看,很多时候压垮人的不是债务本身,而是那些披着“合法外衣”的情绪操控。
这些不是摆设,是你面对无底线催收时最有力的盾牌。
朋友们,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恐慌中做出错误决定。
有人被吓到去借高利贷填坑,结果陷入更深的泥潭;
有人为了“消除记录”给陌生人转钱,反被骗走积蓄;
还有人干脆破罐子破摔,彻底放弃沟通,最后真的被告上法庭。
我想告诉你的是:
你有权知道每一笔债务的真实状态;
你有权拒绝任何形式的言语暴力;
你也有权和债权方平等协商解决方案。
遇到问题不要躲,也不要盲目回应,保存好每一条短信、每一次通话记录,必要时寻求专业法律帮助,沉默不是办法,冲动更是深渊。
法律从不惩罚诚实的人,哪怕你现在暂时困难,只要愿意面对、积极沟通,总有走出困境的路。
这一关,我们一起扛过去。
收到催收短信就慌了?逾期后这些温柔提醒背后藏着什么法律陷阱?,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凌晨两点,手机突然震动,屏幕亮起一条短信:“尊敬的客户,您尾号****的贷款已严重逾期...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