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就慌了?小心这是新型诈骗套路!
你有没有突然收到过这样的短信——“尊敬的客户,您在我司申请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移交法务部门处理!”?短信里还附带一个链接,点进去是个看起来挺正规的“还款平台”,你心里一紧,明...
“您在某某平台的贷款已严重逾期,即将上报征信,请立即点击链接处理,否则影响子女上学、考公……”
短短几十个字,却像一记重锤砸在心上,尤其是半夜手机突然亮起,看到“征信”“影响子女”这些关键词,谁不心头一紧?
但我要告诉你——90%这类短信,都是假的!
它们不是银行发的,也不是正规金融机构的通知,而是披着“官方外衣”的诈骗陷阱。
我见过太多人,因为一条短信,慌了神,点了链接,结果银行卡里的钱瞬间被转走;也有人稀里糊涂填了身份证、银行卡号、验证码,一夜之间背上了根本不存在的“债务”,更离谱的是,有些人甚至被吓到主动给骗子转账“还贷”,生怕影响孩子前途。
这些短信的套路其实很典型:
👉制造恐慌情绪——用“征信受损”“限制高消费”“影响子女政审”等词汇精准击中人性弱点;
👉伪装权威身份——冒充银行、银监会、金融监管局,甚至伪造带编号的“红头文件”;
👉诱导点击链接或加微信——点进去是个高仿登录页面,专门套取你的银行卡信息和验证码。
最可怕的是,这些短信往往能准确写出你的姓名、身份证后四位,甚至你曾经注册过的平台名称,让你误以为“他们真的掌握我的信息”。
但真相是:正规机构从不会通过短信直接催收,更不会要求你点击不明链接还款!
银行也好,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也罢,所有正式催收都有流程:先电话沟通,再寄送纸质函件,最后才可能进入法律程序,哪有动不动就威胁“影响孩子考公”的?
去年冬天,杭州的李女士收到一条短信:“您在‘某呗’平台贷款逾期37天,已列入失信名单,请立即处理。”短信里还附了一个链接,长得和支付宝页面几乎一模一样。
她确实用过类似服务,虽然后来结清了,但一看“逾期”两个字还是慌了,她点进链接,输入了银行卡号和收到的验证码,不到三分钟,手机弹出12条扣款通知——卡里12万元被分批转走。
报警后警方调查发现:那个链接根本不是官方地址,而是一个高仿钓鱼网站,所谓的“某呗”,其实是骗子用谐音注册的皮包公司,李女士之所以能被精准诈骗,是因为她的个人信息早已在黑市流通。
这个案子最终追回部分资金,但过程漫长、身心俱疲,她说:“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只想着赶紧‘解决’问题,根本没想过这是骗局。”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通常3000元以上),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网络安全法》第四十四条明确规定:
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而冒充国家机关、金融机构实施诈骗的,属于“加重情节”,依法从重处罚。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也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权,一旦因信息泄露导致财产损失,受害者可依法主张赔偿。
作为从业十几年的执业律师,我想说:
真正的危机,从来不会通过一条短信突然降临。
而那些让你“立刻行动”“马上处理”的紧急通知,往往是精心设计的心理操控。
记住这五句话,关键时刻能救你:
这个世界越来越聪明,骗子也在“升级迭代”,但只要我们保持清醒、不信、不点、不转钱,他们就无计可施。
法律永远站在你这边,但前提是——你要先保护好自己。
下次再收到那种“吓死人”的逾期短信,不妨冷笑一声:
“又来?换剧本了吗?”
一键删除。
“您在某某平台的贷款已严重逾期,即将上报征信,请立即点击链接处理,否则影响子女上学、考公……” 短短几十个字...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