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贷款逾期了,突然收到内部处理短信?小心这是新型诈骗套路!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最近手头有点紧,某笔分期贷款晚还了几天,正盘算着怎么补救,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信:“【XX金融】您在本平台的分期贷款已严重逾期,系统检测到异常行为,如不及时处理将上报征信并移交...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自己贷款逾期了没几天,爸妈、兄弟姐妹甚至多年不联系的老同学,突然都收到了一条短信:“我是XXX,现在被关在派出所,急需2万赎人,先转5000救急!”发信号码还真的是你常用的手机号,家人吓得魂飞魄散,差点就要打钱……等冷静下来一问,你根本没发过这消息。
别慌,这很可能不是你“出事了”,而是你的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正在上演一场以“贷款逾期”为引子的精准诈骗大戏。

很多人以为,贷款逾期最多就是征信受影响、被催收电话骚扰,可现实比你想的更复杂,一旦你出现逾期,部分非正规平台或外包催收公司,为了施压还款,可能会非法获取你的通讯录、短信记录甚至社交账号信息,更可怕的是,这些数据可能已经被层层转卖,在黑市上明码标价。
而诈骗分子正是盯准了这个“信息漏洞”,他们通过技术手段伪装成你的号码(比如使用改号软件或盗用SIM卡),群发“求救类”诈骗短信给你的亲友,内容千篇一律:“我在外地出事了”“被警察抓了”“手机被没收,用别人手机发的”,最后总归要你转账到某个陌生账户。
这类短信往往情感渲染极强,利用亲情焦虑让人来不及核实就冲动汇款,很多老人接到孩子“求救”短信,眼泪都掉下来了,哪还顾得上查证?
因为逾期者通常具备三个特征:
诈骗分子正是看中这种“不敢声张”的心理,料定你即使发现亲友收到假短信,也不敢公开解释“我欠钱了”,于是任由误会发酵,让骗局更容易得逞。
更狠的是,有些人明明识破是诈骗,却因羞愧选择沉默,结果父母真的汇了款,追悔莫及。
去年底,杭州的张先生因网贷逾期两个月,某天突然接到母亲哭着打来的电话:“你怎么被抓了?对方说不打钱就不放人!”张先生一头雾水,调取通话记录才发现,有十几个亲友都收到了以他名义发送的“紧急求助”短信,收款账户指向一个广西的私人银行卡。
他立刻报警,并联系运营商核查短信来源,警方调查发现,他的手机号曾在某小额贷款APP注册时授权读取通讯录,而该平台早已将用户数据打包出售给第三方催收团伙,一个位于境外的诈骗团伙利用这些信息实施了定向诈骗。
虽然涉案人员陆续落网,但已有三位年迈亲属合计被骗走4.8万元,追赃难度极大。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贷款逾期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随之而来的信息泄露和次生灾害。
根据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明确规定: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指出: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情节严重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最高可判七年。
也就是说,无论是贷款平台违规售卖数据,还是催收方擅自调取通讯录群发威胁信息,均已涉嫌违法,受害人有权依法追责。
朋友们,贷款逾期并不可耻,它只是一次财务上的暂时困难,真正危险的,是你在无助中降低了对信息权限的警惕。
我作为执业多年的律师,郑重提醒你五点:
真正的危机从来不是还不起钱,而是你在慌乱中失去了对自己人生的掌控力。
别让一次逾期,变成全家的信任崩塌,你的名字、你的声音、你的人际关系,不该成为骗子行骗的工具。
稳住心态,合法应对,每一步都有法律为你撑腰。
贷款逾期后,为啥亲朋突然收到求救短信?小心这是新型诈骗套路!,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自己贷款逾期了没几天,爸妈、兄弟姐妹甚至多年不联系的老同学,突然都收到了一条短信:“...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