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就慌了?小心这是新型诈骗套路!
你有没有突然收到过这样的短信——“尊敬的客户,您在我司申请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移交法务部门处理!”?短信里还附带一个链接,点进去是个看起来挺正规的“还款平台”,你心里一紧,明...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深夜手机突然“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在我司申请的贷款已严重逾期,剩余本金XX万元,滞纳金持续累积,即将上报征信并移交法务部门处理,请立即点击链接还款,避免法律追责。”配图还附带一张看似正规的“逾期通知单”,连银行LOGO、客服电话、甚至你的身份证号都赫然在列。
那一刻,心跳是不是瞬间加速?手心出汗?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我什么时候贷过款?怎么就逾期了?完了完了,征信要毁了!
别急,先深呼吸,这很可能不是你欠了钱,而是骗子盯上了你的恐慌心理,正在精心布一场局。
现在这种“伪造贷款逾期短信+伪造图片”的骗局,已经成了新型电信诈骗的“重灾区”,它们套路极深,手段不断升级,专挑信息不对称、金融知识薄弱的人下手,最可怕的是,这些短信和图片做得太像真的了——字体、排版、公章样式,甚至连所谓的“还款通道二维码”都一应俱全,普通人一眼根本看不出来。
但你要记住一点:凡是没经过你本人确认、没签过合同、没实名认证过的贷款平台,说你逾期了,基本都是假的。
真正的金融机构,在放款前一定会进行身份核验、人脸识别、银行卡绑定等多重验证,而诈骗分子呢?他们只需要从黑市买来你的个人信息,就能批量生成“个性化”催收短信,目的只有一个——让你惊慌失措,然后点击那个所谓的“还款链接”。
一旦你点了,轻则被诱导填写银行卡、密码、验证码,账户余额瞬间被转走;重则下载木马APP,手机变“透明”,通讯录、照片、聊天记录全被窃取,后续还会遭遇“二次诈骗”——比如冒充警察说你涉嫌洗钱,要求你转账自证清白。
更狡猾的是,有些骗子还会伪装成“反诈中心”或“银监会工作人员”,告诉你:“你被冒名贷款了,我们现在帮你冻结账户,但需要你先交一笔‘保证金’。” 这就是典型的“以反诈之名行诈骗之实”。
去年年底,杭州的李女士就中了这样一招,她收到一条来自“某知名网贷平台”的短信,显示她名下有一笔8.6万元的贷款已逾期90天,附带一张盖着红章的“逾期通知书”截图,她从未注册过该平台,但看到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甚至手机号都对得上,吓得立刻点击链接准备还款。
就在她输入银行卡和验证码的瞬间,卡里3万元被划走,她意识到不对报警,警方调查发现:所谓平台是仿冒网站,通知书是PS的,就连客服电话也是虚拟号码,更讽刺的是,李女士根本没贷过款,而是她的个人信息曾在一次网购中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
这个案子最后虽然追回部分损失,但过程耗时三个月,精神压力巨大,法官在庭审时特别强调:“诈骗者利用的是人们对征信的敬畏和对未知债务的恐惧,这是最致命的心理弱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三十八条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买卖、出租、出借电话卡、物联网卡、金融账户、互联网账号等,不得提供实名核验帮助,不得假冒他人身份或者虚构代理关系开立上述卡、账户、账号等。
这意味着,不仅实施诈骗的人要承担刑责,那些为诈骗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泄露渠道、支付结算服务的“帮凶”,也将依法严惩。
作为从业十几年的执业律师,我想告诉你: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最大的风险不是你不懂法律,而是你太容易相信“看起来很真”的东西。
面对突如其来的“贷款逾期”短信,记住这五句话:
你不需要成为金融专家,但必须建立基本的风险意识,真正的危机,往往藏在那一瞬间的慌乱里,保持冷静,多问一句,多查一步,就能守住自己的钱袋子。
所有让你立刻行动、制造焦虑的“紧急通知”,都值得怀疑,真正的法律程序,从不会靠一条短信逼你转账。
保护好自己,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就慌了?小心是新型诈骗,别让恐惧骗走你的钱!,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深夜手机突然“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在我司申请的贷款已严重逾期,剩余...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