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说你贷款逾期?别慌!这可能是新型诈骗套路,教你一眼识破!
你有没有收到过这样的短信? “【XX银行】尊敬的客户,您在我行申请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登录 http://xxxxx.com 还款,否则将上报征信并采取法律措施。” 或者更吓人一点的:...
你有没有收到过这样的短信?
“尊敬的客户,您在我行的贷款已严重逾期,即将上报征信系统,请立即登录[链接]处理,以免影响个人信用。”
一看就心慌,对吧?尤其是最近手头紧、确实办过贷款的人,第一反应可能就是——糟了,是不是真忘了还款?赶紧点开看看!
但等等!先别急着点链接、别忙着转账、更别慌着打电话过去“解释”,因为这条看似正经的通知,极有可能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金融诈骗陷阱。
作为一名常年处理金融纠纷、信用卡与贷款案件的律师,我见过太多人因为一条短短几十字的短信,损失几千甚至上万元,我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带你扒一扒这个“贷款逾期短信骗局”的底裤,让你以后一眼就能识破!
真正的银行通知,从来不会干三件事:
不发短链接
银行系统完善,若有逾期提醒,会通过官方App推送、短信文字说明或客服电话联系,绝不会给你一个像“t.cn/xxxxx”这样的短网址,这类链接背后往往是伪造的登录页面,专门盗取你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密码和验证码。
不用恐吓话术
“即将起诉”“列入黑名单”“影响子女上学”……这些情绪化、制造焦虑的语言,基本可以判定是骗子,正规金融机构讲究合规沟通,语气专业克制,不会靠吓唬你来催收。
不索要验证码或转账
无论对方自称是“银行客服”“法务专员”还是“征信中心”,只要开口要验证码、让你扫码付款或转账到“安全账户”,一律是骗子!银行永远不会让你把钱转到私人账户!
他们的套路其实很清晰:
第一步:获取信息
通过非法渠道购买公民个人信息(比如姓名、手机号、曾申请贷款记录),精准投放诈骗短信。
第二步:伪造场景
制作高仿真的银行页面,连LOGO、字体、布局都和真的一模一样,你一点进去,就会被要求输入银行卡号、密码、短信验证码。
第三步:瞬间盗刷
一旦你提交信息,骗子立刻远程登录你的网银或第三方支付平台,把卡里的钱转走,等你发现时,钱已经追不回来了。
更有甚者,还会冒充“反诈中心”或“银行法务”,说帮你“解除黑名单”,但需要先交“保证金”“解冻费”——这就是典型的“二次诈骗”。
去年冬天,杭州的李女士接到一条短信:“您在某银行的消费贷已逾期90天,即将启动司法程序。”她心里一咯噔——自己确实在半年前申请过一笔贷款,虽然还清了,但担心系统没更新。
她点了链接,进入一个看起来非常正规的页面,提示她“验证身份信息并补缴滞纳金”,她一步步输入了银行卡号、身份证、手机号,最后还把收到的验证码填了进去。
不到十分钟,她卡里5万元被分三笔转走,报警后才发现,那个所谓的“银行官网”根本是个钓鱼网站,IP地址在境外。
我们后来协助她起诉相关平台,但由于资金已被层层洗白,最终只追回不到8000元,她说:“就因为我太紧张,脑子一热,什么都信了。”
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
也就是说,发诈骗短信的人、做假网站的技术员、提供短信通道的团伙,全都难逃法律制裁。
亲爱的朋友们,金融诈骗最怕什么?不是法律严惩,而是你清醒。
记住这五句话:
这个社会越来越复杂,但只要你保持理性、多问一句、慢一步操作,就能避开99%的坑。
作为律师,我不只是帮你在事后维权,更希望你在事前就能学会保护自己,毕竟,最好的法律武器,不是诉讼,而是警惕与常识。
下次再收到那种“逾期警告”短信,不妨冷笑一声:
“哥们儿,换剧本了吗?这套路我律师早就讲烂了。”
——END——
本文由执业律师原创撰写,结合真实案例与现行法律,旨在普及金融防骗知识,禁止任何形式的抄袭与搬运,守护财产安全,从读懂一条短信开始。
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别慌!这可能是新型骗局,教你一眼识破,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收到过这样的短信? “尊敬的客户,您在我行的贷款已严重逾期,即将上报征信系统,请立即登录[链接]处理...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