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了,催收短信真的会发给家人吗?你该知道的真相和应对策略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叮”一声响,一看是条短信:“尊敬的用户,您亲友XXX在本平台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尽快联系处理,以免影响家庭信用……” 那一刻,心跳骤停,不是因为欠钱本身,而是——...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突然震动,一看是条短信:“尊敬的家属,您亲友在某平台借款已严重逾期,请尽快联系处理。”
那一刻,心直接掉进冰窟,不是因为欠钱本身,而是那句“家属”两个字,像一记耳光扇在脸上。
别急,今天咱们不讲大道理,也不甩术语,就坐下来聊点掏心窝子的话,作为干了十几年金融纠纷案的律师,我见过太多人因为一条短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家庭关系破裂、工作受影响、甚至抑郁……但你知道吗?很多所谓的“通知家人”,其实早就踩了法律的红线。
先说结论:不是所有发给家人的催收信息都违法,但绝大多数你收到的“威胁式通知”,已经越界了。
我们来拆解一下:
合法通知 ≠ 随便群发
如果你是共同借款人、担保人,或者签过代偿协议,那催收方联系你是合理的,但如果你只是“配偶”“父母”“兄弟姐妹”,没有签任何书面文件,对方却天天给你发“赶紧让你儿子还钱”,这就涉嫌侵犯隐私。 决定性质
真正合规的通知,应该是中立、克制的,“王先生名下贷款已逾期,请及时还款以避免影响信用记录。”
而那些写着“再不还钱就上门贴告示”“全小区都知道你家欠债”之类的,属于典型的软暴力催收**,不仅违法,还能举报!
方式必须合规
即便要告知第三方,也得通过合法途径,比如法院传票、调解函等正式文书,用短信、微信轰炸亲友?抱歉,这叫骚扰。
去年冬天,有个姑娘来找我,眼睛红肿,声音都在抖,她妈妈是单亲妈妈,在社区做保洁,靠着微薄收入供她读大学,结果她在某个网贷平台借了8000块应急,后来换工作断了收入,逾期了三个月。
本来平台完全可以走正常流程——发提醒、上征信、起诉,但他们没这么做,而是直接把催收短信群发给了她妈、舅舅、班主任,甚至还发到了班级群里,配文:“某某同学借钱不还,建议大家小心交往。”
她妈妈知道后当场晕倒送医,诊断出急性心梗,姑娘崩溃了,差点跳楼,最后我们提起了人格权侵权诉讼,法院判平台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5万元,并公开道歉。
你看,一条看似“提醒”的短信,背后可能是压垮一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以案说法:这个案子最核心的判决依据是《民法典》第1032条关于隐私权的规定,法院明确指出:债务催收不得以泄露个人信息、羞辱性语言或向无关第三人传播的方式进行,即使存在债权债务关系,也不能突破人格尊严的底线,该案也成为近年来整治非法催收的标志性判例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32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第18条:
催收过程中不得向无关第三方透露债务人个人信息,不得使用恐吓、侮辱、骚扰等不当手段。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
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处拘留或罚款。
📌《刑法》第253条之一:
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这些不是摆设,是你可以拿在手里反击的武器。
朋友,欠债确实要还,这是责任,但我们也要清醒:你的人格尊严,不该为一时的经济困境买单。
如果你或家人收到了这类催收短信,请立刻做三件事:
真正的法治社会,从不允许用羞辱代替规则,催收可以有力,但不能无耻;追债可以坚决,但不能越界。
你不是孤军奋战。
只要你还愿意面对问题,法律,永远站在你身后。
——
本文由执业律师撰写,基于真实司法实践与政策解读,旨在普及法律常识,提升公众维权意识,如遇具体案件,请及时咨询专业法律人士。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突然震动,一看是条短信:“尊敬的家属,您亲友在某平台借款已严重逾期,请尽快联系...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