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诈贷款逾期短信是真的吗?收到这类消息别慌,先看懂这几点!
“您在XX平台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移交法务部门处理!”?紧接着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赶紧打开手机查账单——结果发现:自己根本没借过这笔钱! 这种情况,不是个例,最近越来越多的...
“尊敬的用户,您在滴滴金融的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面临法律追责!”——乍一看挺吓人,心跳都快了一拍,但冷静下来想想:我最近根本没借过钱啊?是不是诈骗?还是系统出错了?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种短信到底靠不靠谱?背后藏着哪些坑?普通人该怎么应对?
首先得说一句大实话:这类短信,有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关键看你怎么分辨。
滴滴确实有正规的金融服务平台,滴滴月付”、“花小猪借钱”等产品,和一些持牌金融机构合作放贷,如果你曾经用过这些服务,并且确实存在未按时还款的情况,那收到逾期提醒短信,就是正常催收流程的一部分。
但问题来了——现在太多不法分子打着“滴滴金融”的旗号发虚假催收短信,目的就是为了吓唬你、诱导你点链接、甚至骗你转账!
怎么判断真假?记住这几个关键点:
👉第一,查官方渠道。
别急着回短信或打电话!打开滴滴App,进入“钱包”或“金融服务”页面,查看自己的借款记录和还款状态,如果根本没有借款,或者账单显示已还清,那这条短信大概率是冒牌货。
👉第二,警惕陌生号码和短链接。
真正的平台通知通常来自统一的服务号(如106开头的官方短信端口),不会让你点击不明链接还款,一旦短信里带“http://xxx”这种网址,尤其是缩短过的链接,基本可以判定为钓鱼网站,点了可能泄露银行卡信息!
👉第三,注意措辞语气。
正规机构的催收短信虽然严肃,但措辞规范、留有申诉途径,而假短信往往充满威胁性语言:“马上起诉!”“列入黑名单!”“家人朋友都会知道!”——这是典型的恐吓套路。
👉第四,核实是否存在授权代扣关系。
有些人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勾选了某些金融服务协议,或者手机被他人操作过,这时候建议检查手机权限、应用授权,必要时联系滴滴客服人工核实。
去年杭州的李女士收到一条“滴滴金融逾期警告”,说她有一笔9800元的贷款逾期7天,再不处理就要上报征信,她明明没借钱,一开始以为是诈骗就没理,结果第二天又接到“客服”电话,自称是滴滴金融工作人员,还准确报出了她的身份证后四位。
对方让她登录一个网页查看详情,李女士点进去后看到自己的照片和身份证信息都在上面,吓得不行,正准备按提示转账“结清欠款”时,幸好丈夫及时阻止,并打给滴滴官方客服查证——结果发现:根本没有这笔贷款!所谓的“官网”是个高仿页面,连SSL证书都是伪造的。
后来报警调查才发现,骗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了李女士的身份信息,专门定制了“精准诈骗剧本”,如果不是及时警觉,后果不堪设想。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即使信息看起来很真,也不能轻信短信内容,必须通过官方唯一渠道交叉验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
《网络安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违者将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明确要求:催收行为必须合法合规,禁止虚假陈述、误导宣传、冒充国家机关等行为,若遭遇冒名催收,可向银保监会、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平台投诉维权。
面对“滴滴贷款逾期”这类短信,我的建议很明确:不怕、不慌、不信、不点、先查。
你要相信,真正的金融机构不会用恐吓的方式逼你还钱;真正的逾期也不会只靠一条短信就直接上征信。所有合法催收,都必须经过正式流程,给你申辩和申诉的机会。
如果你确定自己没借钱却被莫名催收,除了保留证据报警外,还可以向工信部举报伪基站短信,向央行征信中心申请异议核查,防止无辜背债。
更重要的是,养成定期查征信的习惯(每年两次免费机会),关注名下是否有异常借贷记录,早发现,早止损。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最大的安全感,来自于你不轻易被情绪牵着走,而是用理性与规则守护自己。
别让一条短信,搅乱你的生活,你是自己人生的第一责任人,也是最后一道防线。
滴滴贷款逾期短信是真的吗?收到催收消息别慌,先搞清这几点!,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尊敬的用户,您在滴滴金融的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面临法律追责!”——乍一看挺吓人,心跳都快...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