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被疯狂群发催收短信?你的隐私权正在被合法侵犯!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某天手机突然炸了,一条接一条的催收短信像潮水般涌来:“您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上报征信!”“紧急通知:您的借款已被移交法务部门处理!”更离谱的是,这些短信不仅发给你本人...
有不少朋友私信我,说自己的信用卡或网贷逾期了没多久,结果手机突然炸了——不是催收电话,而是直接收到一条条“温馨提醒”:“您亲友某某某因贷款逾期,请及时联系还款,以免影响信用……”更离谱的是,这些短信居然还发到了父母、同事甚至前男友的手机上!
你说气不气?欠钱是事实,但把我的隐私一键群发给整个通讯录,这操作是不是有点太狠了?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让人又羞又怒的话题:贷款逾期后,平台把催收信息发到你的通讯录好友手机上,到底合不合法?我们普通人能不能维权?怎么保护自己最后一点尊严和隐私?
先说结论:这种行为,99%的情况下,已经涉嫌违法。
你可能会问:“我不是签过合同吗?合同里写着‘可向紧急联系人通知’,那他们不是有权发吗?”
没错,很多借款APP在注册时都会让你填一个“紧急联系人”,然后在用户协议里轻描淡写地写一句:“平台可在必要时联系紧急联系人协助沟通。”
但注意啊,这里的关键词是“协助沟通”,不是“公开通报”。
什么叫“协助沟通”?意思是如果真失联了、人找不到了,平台可以试着通过你留的联系人打听下你在哪儿。
可现在呢?很多人只是晚还了几天,平台二话不说,直接群发短信:“张三欠款5800元未还,请家人督促!” 这哪是“协助”?这是“社死式催收”!
更过分的是,有些平台连你根本没填过的联系人都能骚扰到,怎么做到的?偷偷读取你手机通讯录呗!你在安装APP时点了“允许访问通讯录”,转头人家就把你整个圈子扫了一遍,挨个发短信警告。
这背后的操作,已经不只是道德问题了,它踩的是法律红线。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小李是个刚毕业的女生,因为疫情失业,网贷3万块断供了一个月,她本打算缓过来就还,结果某天她妈突然打电话哭着问:“闺女,你是不是在外面借高利贷了?楼下王阿姨都收到了短信!”
原来,平台不仅给她爸、她闺蜜发了“逾期提醒”,连她单位行政主管也收到了一条:“贵司员工李某已严重逾期,请关注其工作状态。” 小李当天就被叫去谈话,差点丢了工作。
我们起诉后,法院最终认定:平台在债务人未失联、未构成恶意逃废债的情况下,向非担保人、非债务关系人的第三方大规模发送含有个人债务信息的短信,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与人格尊严,判决平台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8000元,并公开道歉。
这个案子判得漂亮,也给所有粗暴催收的机构提了个醒:催债可以,但不能践踏底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行业规范)
明确规定:催收过程中不得向无关第三方透露债务人负债、逾期等敏感信息,不得骚扰、恐吓、侮辱债务人及其联系人。
你看,法律白纸黑字写着呢——你欠钱,不代表你活该被“游街示众”。
朋友们,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当成“坏人”公开审判。
你要记住三点:
👉 第一,你还钱的义务不等于放弃隐私权,哪怕你一分钱没还,平台也没权力把你欠款的事到处宣扬。
👉 第二,别轻易授权APP读取通讯录,下载借贷类软件时,务必关闭“通讯录权限”,哪怕它提示“无法继续”,宁可不用,也不要把全家人的号码送出去。
👉 第三,一旦发现被骚扰,立即取证维权,保存短信截图、录音、APP协议内容,第一时间向银保监会、互联网金融协会投诉,必要时提起民事诉讼,别觉得丢人,你才是受害者!
最后我想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
生活中谁还没个难处?一时周转不开,不等于人品破产。
真正的文明社会,不是看你怎么对待成功的人,而是看你如何对待一个暂时跌倒的人。
如果连基本的尊重和体面都要被剥夺,那这个“信用体系”,本身就该被重新审视。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但请别让催收,变成一场披着合法外衣的羞辱游戏。
我是张律,一个讲人情也守法理的律师,如果你正面临类似困扰,欢迎留言,我会尽力为你支招。
贷款逾期短信群发亲友?平台这么干合法吗?你该如何反击!,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有不少朋友私信我,说自己的信用卡或网贷逾期了没多久,结果手机突然炸了——不是催收电话,而是直接收到一条条“温馨...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