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炮贷款逾期了,催收短信到底该怎么发?发错一条可能坐牢!
你有没有接过那种半夜三更“叮”一声跳出来的催收短信? “再不还钱,明天上门泼油漆!” “你妈在XX医院住院?我们马上联系她!” “身份证、住址、单位全掌握,别逼我们曝光你!” 这些话术听着...
你有没有接过那种半夜响三遍的催收电话?或者手机里突然冒出一连串“尊敬的客户,您的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的短信,一条接一条,像极了前任分手后不肯拉黑你的执着?
别急,今天咱们不聊情感,聊法律,作为一名从业十几年的执业律师,我每天都在处理借贷纠纷、催收合规、债务协商这类问题,今天就来和大家掰扯清楚一件事:贷款逾期之后,金融机构到底能不能发短信催收?怎么发才算合法?发多了会不会构成骚扰?
先说结论:能发,但必须讲规矩。
很多人以为,只要欠了钱,对方爱怎么催就怎么催,反正你理亏,错!再理亏的人,也有人格尊严和通信自由权,催收不是“谁嗓门大谁有理”,而是“谁守法谁站得住脚”。
正规的催收短信,核心在于三要三不要:
✅要真实准确——必须明确标注债权方名称、贷款产品、逾期金额、还款账户等基本信息,不能含糊其辞。
✅要适度频率——一天发十几条?凌晨两点还在提醒你还款?这已经超出合理范围,一般建议每日不超过1-2条,且避开休息时间(比如晚上10点到早上8点)。
✅要避免威胁恐吓——“再不还钱就上门抓人”“把你照片发朋友圈”“让你孩子上不了学”……这些话术不仅违法,还可能构成治安违法甚至刑事犯罪。
❌不要泄露隐私——不能在短信中透露你具体的欠款细节给无关第三人,更不能群发带姓名、身份证号的催收信息。
❌不要冒充公检法——“XX市公安局金融监管科通知您……”这种话术纯属虚构,轻则违规,重则涉嫌招摇撞骗。
❌不要持续轰炸——反复发送内容雷同的短信,造成精神困扰,可能被认定为《民法典》中的“侵扰他人生活安宁”,受害者有权要求赔偿。
举个真实的场景:张女士因为疫情失业,房贷逾期两个月,某银行外包催收公司连续一周每天给她发5条短信,内容从“请尽快还款”升级到“已上报征信,后果自负”,最后甚至发来一条:“如不处理,将联系您单位领导协助督促。”张女士精神压力巨大,一度失眠焦虑,后来她委托我们介入,最终通过投诉银保监会,对方停止不当催收,并书面道歉。
你看,合法催收和非法施压,只差一个边界——尊重人的底线。
小李在某网贷平台借了3万元,因突发疾病未能按时还款,平台先是电话催收,随后开始短信轰炸——每天收到20多条催收短信,时间从早上6点持续到凌晨1点,内容包括“老赖行为将影响子女教育”“系统已同步通讯录好友”等。
小李不堪其扰,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主张平台侵犯其人格权,要求停止侵害并赔偿精神损失,法院审理后认为:虽然平台有权催收,但频繁、非时段、带有恐吓性语言的信息发送,明显超出必要限度,构成对公民私人生活安宁的侵扰,判决平台赔偿精神抚慰金5000元,并删除相关不当记录。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欠债要还,但不是用“折磨”来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其中明确提到“生活安宁”属于隐私权范畴。
《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中国互金协会发布)
明确规定:催收短信应使用中性语言,每日发送次数原则上不超过2次,不得在22:00至次日8:00期间发送。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处拘留或罚款。
《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之一(催收非法债务罪)
使用暴力、胁迫、限制人身自由、侵入他人住宅或跟踪、骚扰他人等方式催收高利放贷等产生的非法债务,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
朋友们,我常说一句话:合法的催收,是维护金融秩序的工具;违法的催收,是压垮一个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你是借款人,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主动联系机构说明情况,申请展期或分期,往往比躲着强,但如果遭遇过度催收,你有权保留证据(截图、录音),向银保监会、人民银行或公安机关举报,必要时走法律途径维权。
如果你是金融机构或催收方,催回来的钱,不该沾着别人的泪水和尊严。合规催收不仅能降低法律风险,更能赢得用户的长期信任。
说到底,催收的本质不是“逼”,而是“沟通”,一条得体、理性、有温度的短信,有时候比十次咆哮更有力量。
下次你想发那条催收短信前,不妨问自己一句:
这条信息,如果发给我爸妈,我会觉得被尊重吗?
答案,就是尺度。
贷款逾期了,短信催收到底该怎么发?发多了算骚扰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接过那种半夜响三遍的催收电话?或者手机里突然冒出一连串“尊敬的客户,您的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的短信...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