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骗了钱还能追回来吗?诈骗到底怎么定罪才靠谱?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突然接到一个“客服”电话,说你网购的包裹丢了,要给你理赔;或者微信上有个“老同学”找你借钱救急,转完才发现头像早就被人换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背后可能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诈骗,...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微信上突然弹出一条消息,是“老同学”说急用钱周转,语气熟络得像昨天还一起喝过酒;或者是“领导”发来信息,让你代付一笔款,回头报销,你没多想就转了账,结果第二天发现对方账号被盗,人根本不知情……这时候你才反应过来:我是不是被骗了?那这种行为到底算不算诈骗?法院会怎么判?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讲清楚——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法律意义上的“诈骗”,又该如何定罪追责?
先说结论:不是所有“骗钱”的行为都叫诈骗,在法律上,“诈骗罪”有非常明确的构成要件,不是你说“他骗我了”,法院就能直接定罪的,它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核心要素:非法占有目的、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造成实际财产损失。

我们一个个拆解来看:
第一,主观上得有“想白拿你钱”的恶意,这是关键,比如你朋友借了钱一直不还,哪怕拖个三年五年,只要当初他是真打算还,只是后来经营失败还不起,这属于民事借贷纠纷,不构成诈骗,但如果你一转账,对方立马拉黑你,手机换号、人间蒸发,还把钱拿去挥霍买奢侈品——这就很可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具备诈骗的主观故意。
第二,得有“编故事”或者“藏真相”的行为,比如谎称自己是某公司高管可以内部认购股票,或者伪造房产证说要抵押借款,甚至冒充公检法人员恐吓你转账“安全账户”,这些都属于典型的“虚构事实”,再比如,明明负债累累、信用破产,却隐瞒真实财务状况,骗取他人投资入股——这是“隐瞒真相”。
第三,你是因为信了他的鬼话才给的钱,也就是说,你的转账行为和他撒的谎之间,要有因果关系,如果明知他在吹牛还愿意支持他创业,哪怕最后血本无归,也不能说是被骗,但如果你是因为他出示了假合同、假资质才决定投资,那就符合“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
第四,你确实损失了真金白银,金额多少会影响量刑,但只要有实际损失,哪怕只有5000块,也可以立案追究。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那网络交友谈恋爱,对方骗感情又骗钱,算不算诈骗?”答案是:看情况,如果一开始就没打算建立真实关系,纯粹是为了骗钱而伪装身份、编造生病住院、家人出事等理由索要钱财,那就是诈骗,但如果双方确实有过真感情,后期因经济问题产生金钱往来,分手后反悔要求返还,这就更偏向于赠与或不当得利,一般走民事诉讼。
2022年,杭州的李女士通过社交平台认识了一位自称金融从业者的“张先生”,对方谈吐专业,晒出豪车豪宅照片,还邀请她参与一个“稳赚不赔”的海外基金项目,在对方不断洗脑和催促下,李女士分三次转账共计48万元,可不到一个月,平台无法登录,张先生失联,报警后警方调查发现,所谓基金根本不存在,张某使用的身份信息也是伪造的,名下车辆系租赁,张某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十万元。
这个案子典型在哪?
一是虚构身份+虚构项目,属于典型的“虚构事实”;
二是诱导受害人基于虚假信息做出投资决策;
三是资金未用于承诺用途,而是被挥霍和转移,足以证明非法占有目的;
四是有明确的财产损失数额。
所以法院认定为刑事诈骗,而非普通经济纠纷。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根据司法解释,诈骗金额达到3000元至1万元以上,即可认定为“数额较大”,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超过10万元属于“数额巨大”,超过50万元则属于“数额特别巨大”,量刑将大幅加重。
如果是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实施诈骗,或是通过电信网络技术手段广泛作案(比如群发短信、冒充客服),还会从重处罚。
很多人在被骗后第一反应是愤怒、自责,甚至不好意思报案,总觉得“是我太轻信”,但我想告诉你:被骗不是你的错,别让羞耻感成为坏人逍遥法外的理由。
判断是否构成诈骗,不能只凭情绪,而要回归法律标准,重点抓住三点:
👉 他有没有从一开始就打算骗你?
👉 他有没有编造谎言或隐藏关键事实?
👉 你是不是因为相信这些谎言才交出钱财?
一旦怀疑自己遭遇诈骗,立即保留证据:聊天记录、转账凭证、通话录音、对方账号信息,统统不要删!第一时间去派出所报案,越早越有利,现在很多案件能破,靠的就是黄金72小时内的资金追踪。
最后提醒一句:这个世界上,真正靠谱的关系,从来不需要你“紧急转账”来证明,凡是让你掏钱的“感情”或“机会”,请多问一句:如果这不是真的,我会不会输得精光?
守住钱包的第一道防线,永远是你清醒的头脑。
被熟人骗了钱,算不算诈骗?怎么定罪才靠谱?,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微信上突然弹出一条消息,是“老同学”说急用钱周转,语气熟络得像昨天还一起喝过酒;或者...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