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收到催收短信别慌?一招教你合法应对,避免被套路越陷越深!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某天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信:“尊敬的用户,您在微博钱包的借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可能采取法律措施。” 那一刻,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脑子里全是“完了完了,是不是要上...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突然“叮”一声,打开一看——“尊敬的用户,您在有氧平台的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可能采取法律措施。”心里“咯噔”一下,手心冒汗,赶紧翻账单,才发现自己真忘了还,这时候,是立马转账求平安?还是先冷静分析,看看对方到底有没有“越界”操作?
咱们不讲干巴巴的法条堆砌,也不搞恐吓式提醒,作为从业十几年的执业律师,我想和你掏心窝子聊聊:当你的贷款逾期,平台发来催收短信时,到底该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做?不是教你赖账,而是教你用法律思维保护自己,不让一次疏忽变成被“合法收割”的开端。
很多人一看到“影响征信”“法律追责”就紧张,生怕留下污点,但你知道吗?并不是所有逾期短信都合法合规,很多平台为了施压,会故意使用模糊、威胁性语言,
这些话听着吓人,但仔细推敲,问题一大堆。
是否真的会上征信?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只有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的金融机构,在履行必要告知义务后,才能上报逾期记录,如果你借的是某些小贷公司或未持牌机构,它根本没资格上征信,说“影响征信”就是虚张声势。
“移交公安”更是典型的“话术陷阱”,贷款逾期属于民事债务纠纷,除非有证据证明你恶意骗贷、伪造资料、逃避执行,否则根本不构成刑事犯罪,发个短信就想吓唬你去还款,这叫“软暴力催收”,涉嫌违法。
第一步:截图保存短信内容,判断它是否含有威胁、侮辱、泄露隐私等违规信息,这是你日后维权的关键证据。
我常跟客户说一句话:“你可以晚还,但不能被‘暗算’。”
举个真实案例:我的当事人李先生,因为突发疾病住院,忘记还一笔3000元的小额贷款,第5天开始,陆续收到有氧平台的短信:“已委托第三方催收,将联系您亲友单位。”更离谱的是,第7天他妻子接到了自称“法务部”的电话,说“再不还钱就起诉,孩子上学受影响”。
李先生吓得立刻还了款,事后越想越不对劲,找到我咨询,我们调取了合同和通信记录,发现几个致命问题:
我们随即向银保监会和互联网金融协会投诉,并提起民事诉讼,主张平台侵犯隐私权和人格权,平台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5000元。
你看,一次看似普通的逾期,背后可能藏着多少“越界操作”?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催收行为必须合法、适度、尊重人格尊严,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隐私。
而根据《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行业自律规范),催收短信应仅限于借款人本人,不得频繁发送,不得使用恐吓、误导性语言,更不得牵连亲属、同事。
换句话说:哪怕你真欠钱,平台也不能“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你的人格权、名誉权、通讯自由权,一样受法律保护。
这些法条不是摆设,一旦平台越界,你不仅可以拒还“不合理费用”,还能反过来要求赔偿。
我想说几句掏心窝的话:
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恐慌中失去了判断力,很多人一接到催收短信,立马还款加利息,甚至多还“好处费”求对方删记录,这种“花钱买平安”的心态,恰恰助长了不法催收的气焰。
真正聪明的做法是:
守信是美德,但维权也是权利,你不是“待宰的羔羊”,而是有尊严、有法律武器的公民。
下次再收到那种让你心跳加速的逾期短信,不妨深呼吸一下,笑着说一句:“来吧,让我看看你合不合法。”
——这才是现代人应有的信用素养。
贷款逾期收到短信别慌!一招教你反向应对,避免被套路升级,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突然“叮”一声,打开一看——“尊敬的用户,您在有氧平台的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否...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