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离职率居高不下?3分钟教你算清这笔‘人才账’

普法百科3秒前1

离职率怎么算?——企业不可忽视的“健康指标”

离职率,简单说就是“员工跑路的比例”,但它背后藏着公司管理、员工满意度甚至法律风险的大问题,很多老板一拍脑袋:“不就是走几个人吗?”可等团队散了、业务崩了才后悔没早算清这笔账,今天咱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把离职率掰开揉碎讲明白。

离职率的“傻瓜公式”

行业通用的算法是:
离职率 = (期内离职人数 ÷ 期内平均在职人数)× 100%
比如某公司1月有100人,6月走了20人,期间新招30人,那平均在职人数就是(100+130)÷2=115人,离职率就是(20÷115)×100%≈17.4%。

公司离职率居高不下?3分钟教你算清这笔‘人才账’

关键点:

  • “期内”要统一(按月/季/年计算);
  • “离职人数”含主动辞职+被动裁员(但试用期未通过的可以单列);
  • 警惕“选择性统计”陷阱:有的公司只算正式工,忽略外包员工,数据会严重失真。

离职率高的“隐形代价”

  • 直接成本:招聘、培训新人花的钱,可能是老员工年薪的50%~200%;
  • 隐性风险:核心员工带走客户资源,甚至引发竞业限制纠纷(后面案例细说)。

以案说法:离职率“爆雷”的惨痛教训

某电商公司技术部离职率连续两年超30%,HR觉得“IT行业都这样”,没深究,结果一次系统升级时,3名骨干突然跳槽,导致项目瘫痪,客户索赔百万。律师复盘发现:

  1. 公司未按《劳动合同法》第36条协商解除,而是逼员工“自愿离职”,埋下劳动仲裁隐患;
  2. 竞业协议未明确补偿金(法条要求按月支付),反而被离职员工反诉。

法条链接:这些红线不能踩

  • 《劳动合同法》第36条(协商解除)、第40条(无过失性辞退);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第43条(竞业限制补偿标准);
  • 《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5条(未休年假折现计入离职结算)。

律师总结:离职率不是数字,是信号灯

  1. 算清数据:别用“行业平均值”自我安慰,细分部门、职级、离职原因(薪酬?996?领导PUA?);
  2. 合规止损:离职面谈录音、书面交接清单、竞业协议补偿缺一不可;
  3. 反向利用:高离职率可能是优化管理的契机,比如某制造业企业通过调整倒班制,将产线离职率从25%压到8%。

最后送老板们一句话:
“员工用脚投票的时候,法律和算盘都得跟上。”

(全文完)


注:本文数据均脱敏处理,逻辑链参照真实案例但隐去敏感信息,确保原创性,如需具体法律建议,请咨询专业律师。

公司离职率居高不下?3分钟教你算清这笔‘人才账’!,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

分享举报
公司几个月不交社保,我该怎么办?
« 上一篇5分钟前
×
29
2025 09

公司离职率居高不下?3分钟教你算清这笔‘人才账’

离职率怎么算?——企业不可忽视的“健康指标” 离职率,简单说就是“员工跑路的比例”,但它背后藏着公司管理、员...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