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保密协议书是否合法
法律解析: 离职保密协议书一般是合法的。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离职保密协议,对双方都有一定的约束和保障,受法律保护。 从法律依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
劳动保密协议的保密期限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协商确定,法律并未规定明确的上限。通常需根据商业秘密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的竞争优势、持续的时间等因素合理确定,可能是几年,也可能是长期甚至是永久保密。
在劳动领域,保密协议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就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等事项达成的约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相应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经营信息等商业信息。
对于保密期限的设定,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从商业秘密本身特性来看,如果是一些更新换代较快的技术秘密,可能保密期限相对较短。例如,在电子科技行业,某些软件的技术秘密可能在两到三年内就会因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失去保密价值,那么保密期限设定为两到三年是比较合理的。相反,一些传统的独特工艺、配方等商业秘密,如老字号企业的独特配方,可能具有长期的商业价值,保密期限就可以设定得较长,甚至是永久性保密。
用人单位在设定保密期限时,还需考虑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市场竞争环境。如果用人单位计划在一定时间内对某项商业秘密进行升级或转型,那么保密期限可以与之相匹配。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保密期限届满,劳动者仍需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不得恶意利用或泄露原知悉的商业秘密。并且,保密协议的保密期限与竞业限制期限不同,竞业限制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两年,而保密期限没有这样严格的法律限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签订保密协议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谨慎确定保密期限,以平衡双方的利益,既保护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又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二十四条
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前款规定的人员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二年。
本文来源:https://www.falvce.com法律解析: 劳动保密协议的保密期限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协商确定,法律并未规定明确的上限。通常需根据商业秘密在...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