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怎么过户?人走了号码还在,这事儿可别拖!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朋友搬家了、离职了,甚至亲人离世了,但那个用了十几年的手机号还“活着”,短信照收,电话照打,这时候问题就来了:这个号到底归谁?还能不能转到别人名下?如果想留着当纪念,或者干脆...
咱们中国人讲究“生养死葬”,对亲人的离世向来极为重视,可现实中,很多人在经历亲人去世的悲痛时,还得为“请几天假?扣不扣钱?”这种事操心,今天咱们就聊点实在的:丧假到底怎么休?工资怎么算?单位能不能说不给就不给?
先说结论:国家没有统一规定必须给多少天丧假、发不发工资,但地方有细则,企业也不能“一毛不拔”。

很多人以为,父母去世了,公司必须批我三天假,还得照常发工资——这事儿听着合理,但法律上没那么简单。《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里压根就没提“丧假”两个字,那是不是说,员工死了爹妈也得照常上班?当然不是!
其实在1980年,原国家劳动总局和民政部联合发过一个文件——《关于国营企业职工请婚丧假和路程假问题的通知》(劳总薪字〔1980〕11号),这个文件至今仍是很多地方执行丧假政策的依据,里面明确说了:职工的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子女)死亡时,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1至3天的丧假。
重点来了:在批准的丧假期间,工资应照发,不影响奖金和福利待遇。如果需要去外地奔丧,还可以根据路程远近,另给路程假,路程假期间只发基本工资,一般不发奖金。
注意啊,这是“国营企业”的规定,现在民营企业遍地开花,这个文件对私企有没有强制力?它属于部门规范性文件,不是法律,法院判案时会参考,但不会直接作为判决依据,关键还得看你所在省市有没有更细化的规定。
所以你看,丧假不是“全国通兑”的权益,而是“因地而异、因企而异”的柔性福利,但即便如此,企业也不能完全无视人情伦理,如果你公司连一天丧假都不给,或者强行按事假扣工资,那就有违公序良俗,甚至可能被认定为“未提供必要劳动条件”,员工有权主张权利。
还有一种常见情况:有人说“我爷爷奶奶去世了,能不能请丧假?”从法律角度,直系亲属一般指父母、配偶、子女,祖辈通常不在法定范围内,除非公司制度特别允许,否则很难主张。
以案说法:父亲去世请3天假,公司按旷工处理被索赔
小李是深圳一家科技公司的程序员,工作勤恳,2023年5月,他父亲突发心梗去世,他第一时间向主管请假3天,并提交了死亡证明,但公司HR回复:“公司制度没写丧假,最多给你1天带薪假,其余算事假。”小李没多争辩,办完丧事后返岗,结果发现工资被扣了两天,还收到“连续旷工警告”。
小李不服,申请劳动仲裁,仲裁委审理后认为:虽然深圳没有地方性丧假法规,但根据《民法典》中的“公序良俗”原则,以及原劳动部文件的精神,用人单位应给予职工必要的丧葬处理时间,公司未建立明确休假制度,且拒绝合理请求,构成不当管理,最终裁决:公司补发工资,并撤销警告处分。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即使法律没明文规定,企业也得讲人情、守底线,冷冰冰的制度,挡不住人心的温度。
法条链接:
《关于国营企业职工请婚丧假和路程假问题的通知》(劳总薪字〔1980〕11号)
“职工本人的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和子女)死亡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本单位行政领导批准,酌情给予一至三天的丧假。……在批准的丧假和路程假期间,职工的工资照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八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各地如《上海市企业工资支付办法》《江苏省工资支付条例》等,部分条款对丧假工资发放有补充说明。
律师总结:
丧假这件事,表面看是“休几天、发不发钱”,背后其实是劳动者人格尊严与企业管理制度之间的平衡,作为律师,我建议:
最后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人生最难过的坎,往往不是病痛,而是送别至亲,这时候,一张准假条,一份照发的工资,不是施舍,而是体面。
法律或许不能规定每个人都要善良,但它从不鼓励冷漠。
丧假怎么算工资?人走了心还在,待遇不能缺斤短两!,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咱们中国人讲究“生养死葬”,对亲人的离世向来极为重视,可现实中,很多人在经历亲人去世的悲痛时,还得为“请几天假...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