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本怎么算?搞不清股权结构,小心吃大亏!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朋友拉你一起创业,说“咱俩一人一半股份”,听起来挺公平,结果干了半年发现账上没钱分红,自己却要背责任;或者公司准备融资,投资人一问“你公司的股本结构是怎样的”,你支支吾吾答不...
朋友开口借钱,说得信誓旦旦,“月底就还”“下个月发工资立马打给你”,结果到期一问,电话不接、微信拉黑,见面就装可怜,说自己“没钱、生病、家里出事了”,你气得牙痒痒,可又觉得:“人家是欠钱不还,又不是偷抢,能怎么办?”
于是你开始犹豫:这算不算诈骗?他是不是在耍我?能不能报警抓他?我就以一个执业十几年的律师身份,跟你掏心窝子聊聊——借钱不还,装老赖,到底算不算诈骗?背后有哪些法律红线你必须知道!

很多人一听“借钱不还”,第一反应就是:“这是诈骗!”但法律上可不是这么简单粗暴。
咱们先划重点:
民事纠纷和刑事犯罪,是两码事。
你借出去的钱,对方拖着不还,大多数情况下属于民间借贷纠纷,归法院管,属于民事案件,你可以去起诉,要求他还钱、付利息,甚至申请强制执行他的财产。
但要构成诈骗罪,门槛高得多,核心在于——对方从一开始,是不是打着“借钱”的幌子,实际上根本就没打算还,目的就是非法占有你的钱。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关键不是“还不还”,而是“当初借的时候,是不是在骗”。
作为律师,我处理过太多这类案子,总结几个高危信号,帮你快速识别“假借款人”:
借款理由离谱或虚构
投资稳赚项目”“内部渠道炒币”“急需手术费但拿不出任何证据”……一旦发现他说的病情、事故、项目查无实据,就要警惕。
借款金额远超偿还能力
明明月薪5000,却借你10万说“周转一下”,连担保都没有,这种明显不合理。
拿到钱后行为异常
立刻拉黑、失联、转移资产、高消费(比如借钱当天就去澳门赌博),说明主观恶意明显。
多次用同样手段骗多人
如果你发现不止你一个人被他“借”过钱,而且都说“快还了”但从没兑现,那很可能他已经形成“套路”。
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别再当普通债务纠纷处理了,赶紧收集证据,考虑报警!
我曾经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李女士借给前同事3万元,对方说是“给孩子交补习班费用”,还写了借条、约定了还款时间,结果到期后,对方开始各种推脱,后来干脆说“我没钱,你爱咋咋地”。
李女士起初以为只能认栽,直到她偶然发现,这人居然在朋友圈晒新买的iPhone、出国旅游照,她找到我,我们调取了对方银行流水,发现借款后第三天,他就转出了2.8万元用于个人消费,且名下还有存款。
我们向公安机关报案,提交了聊天记录、借条、流水、朋友圈截图等证据,最终警方以诈骗罪立案侦查,法院认定:借款人虚构事实、隐瞒真实财务状况,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不是所有老赖都能逍遥法外,只要证据扎实,法律照样让他坐牢!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
“行为人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携带钱款逃匿的”“将资金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的”,均可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而在民事层面,《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也规定: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逾期不还的,出借人有权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所以你看,刑事和民事两条路,都能走,关键看你手里有没有证据、符不符合立案标准。
最后我想说句心里话:
我们鼓励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但也必须学会保护自己。
借钱可以讲情义,但一定要留证据。
▶️ 借钱时,哪怕关系再好,也要写借条,注明金额、用途、利息、还款时间;
▶️ 转账尽量用银行或微信/支付宝,备注“借款”,别用现金;
▶️ 保留所有聊天记录,尤其是对方承诺还款的部分;
▶️ 一旦发现对方有诈骗嫌疑,别拖,尽快咨询专业律师或报警。
欠钱不还,可能是人品问题;
但借钱时就在骗,那就是犯罪问题。
别让“不好意思”耽误了维权黄金期,更别让一时心软,换来长久的心寒。
法律从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该出手时,就出手!
如果你正在经历类似困扰,不妨先静下心来整理证据,然后找个靠谱律师聊聊,一句专业的建议,就能让你少走三年弯路。
—— 一个不愿看到好人吃亏的执业律师
借钱不还装老赖,是欠钱还是犯法?搞不清这几点,小心吃大亏!,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朋友开口借钱,说得信誓旦旦,“月底就还”“下个月发工资立马打给你”,结果到期一问,电话不接、微信拉黑,见面就装...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