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怎么算?账上一堆货,到底值多少钱?搞不清可能吃大亏!
年底盘点仓库,一屋子的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堆得满满当当,财务却说“利润没多少”?老板一脸懵:“我这货这么多,怎么会不赚钱?”——问题很可能就出在“存货怎么算”这件事上。 别小看这一笔账,存货不仅是...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朋友张口借五千,说得信誓旦旦“下个月发工资就还”,结果半年过去,电话不接、微信拉黑,人影都找不着,你气得牙痒痒,心想:“这不就是诈骗吗?怎么警察不管?”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被老赖借钱不还,到底是民事纠纷,还是刑事诈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藏着不少法律门道,搞错了,轻则浪费时间精力,重则错失维权良机。

很多人觉得,“借钱不还=骗钱”,这是典型的认知误区。
在法律上,欠钱不还和诈骗是两码事,一个属于民事借贷纠纷,另一个则是刑事犯罪,处理方式天差地别。
简单说:
关键看一个字:骗。
有“骗”的成分,才可能触碰刑法;仅仅是“赖”,那多半还是“欠”。
我给你支几招,帮你快速分辨:
借款时有没有虚构事实?
他说“我爸住院急需救命钱”,结果压根没这回事;或者谎称自己是某公司高管,能带你投资赚大钱——这种就是典型的虚构事实,涉嫌诈骗。
有没有逃避还款的行为?
借完钱就换号码、搬离住所、注销社交账号,甚至故意失联,这种恶意逃避债务的行为,可能是诈骗的前兆。
有没有偿还能力或意愿?
对方明明有车有房、收入稳定,却一分钱不还,还挥霍无度,这就值得怀疑,但如果人家真的失业、生病、破产,确实无力偿还,那更多是道德问题,而非刑事问题。
借款用途是否真实?
钱是用来还赌债、买奢侈品,还是真的用于应急?如果资金流向明显异常,比如刚借完就转给赌博平台,那就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嫌疑。
我曾经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李女士借给“闺蜜”3万元,说是给孩子交学费,结果半年没动静,打电话对方说“再等等”,后来直接拉黑,李女士报警,警方最初不予立案,说这是民事纠纷。
但我们调取了聊天记录,发现几个关键点:
我们把这些证据提交给公安机关,并申请重新审查,警方以诈骗罪立案侦查,该“闺蜜”被依法刑拘。
这个案子说明:只要有证据证明对方从一开始就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即使打了借条,也照样可以构成诈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指出:
如果出借人有证据证明借款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财物,应当认定为诈骗犯罪,不作为民事纠纷处理。
也就是说,关键在于“主观意图”,如果你能证明对方从一开始就没想还,那这件事就不只是“欠钱”那么简单了。
最后我给你几点实用建议:
借钱一定要留痕:
转账备注“借款”,保留聊天记录,最好写借条,注明用途、期限、利息(如有)。
警惕“情感绑架式”借款:
什么“兄弟救急”“姐妹周转”,越是熟人越要谨慎,别让感情成了骗子的掩护。
发现不对劲,及时行动:
不要等两年诉讼时效快过了才想起来维权,一旦怀疑是诈骗,立刻收集证据,向公安机关报案。
别怕麻烦,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民事起诉也好,刑事控告也罢,律师能帮你精准判断案件性质,避免走弯路。
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
你每一次的忍让,可能都在助长“老赖”的气焰,搞清“欠债”和“诈骗”的界限,不是为了把每个人都当坏人,而是为了在真正需要的时候,能亮出法律的剑,守护自己的权益。
钱可以借,但底线不能丢;情分要讲,但法律更要懂。
老赖借钱不还,到底算欠债还是诈骗?搞不清可能吃大亏!,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朋友张口借五千,说得信誓旦旦“下个月发工资就还”,结果半年过去,电话不接、微信拉黑,人...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