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被拖欠,法院也判了,可就是拿不到钱?执行难到底难在哪?
原创文章内容: “辛辛苦苦大半年,老板一跑钱不见”,这恐怕是很多打工人最不愿意遇到的糟心事,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收集证据,走上法庭,拿到了胜诉判决书,以为终于能把血汗钱拿回来了,可现实往往给你泼一盆冷...
说起催收逾期贷款,那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见过太多银行、小贷公司,甚至是一些正经做生意的老板,因为一笔笔收不回来的欠款,愁得头发都白了,这活儿难,到底难在哪儿呢?
第一个坎儿:找人难,沟通更难!你说这钱借出去了,到期了,按理说该还了吧?可偏偏就有人,电话不接、微信不回,家里地址换了,公司也搬了,整个人跟人间蒸发了一样,你说急不急?就算联系上了,对方一句“没钱”,或者“再等等”,你又能怎么办?有的态度还好点,有的直接就跟你“开怼”,说你骚扰,甚至反过来威胁你,这沟通的大门,还没打开就可能关上了。

第二个坎儿:债务人情况太复杂,“真没钱”还是“装没钱”?这债务人的情况,那真是五花八门,有的是真遇到难处了,比如生意失败、家人生病,确实一时半会儿还不上,这属于“有心无力”,有的呢,是“有力无心”,明明有钱,但就是不想还,把钱转移了,或者藏起来了,跟你哭穷,还有的,是那种“老赖”心态,觉得“凭本事借的钱,为什么要还?” 你说,面对这么复杂的情况,催收员得有多少“火眼金睛”才能分辨清楚啊?
第三个坎儿:信息不对称,催收像“盲人摸象”很多时候,我们掌握的债务人信息,可能就只有一个身份证号、一个当初留的电话和住址,至于他现在名下有多少财产,有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家里啥情况,这些关键信息往往都不清楚,信息不足,催收就像“盲人摸象”,找不到对方的痛点,也制定不出有效的催收策略。
第四个坎儿:法律风险如影随形,“催”不好就违法这是最让我们律师头疼的一点!催收绝对不是“暴力催收”、“骚扰恐吓”的代名词,现在国家对这块管得越来越严,《民法典》、《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等,都对催收行为有明确的约束,你稍微言语不当,或者采取了不合适的手段,比如上门滋扰、公开侮辱、骚扰其亲友,那就可能涉嫌违法,轻则被投诉,重则要承担法律责任,怎么在合法的框架内,有效地向债务人施压,这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良心活。
第五个坎儿:债务人的抵触情绪和“破罐子破摔”心理不少债务人,一接到催收电话,第一反应就是反感、抵触,觉得自己的隐私被侵犯了,有的甚至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反正我也还不上了,你们爱咋地咋地!” 这种情况下,沟通起来就非常困难,很难让他配合你。
以案说法:
就说我之前碰到的一个案子吧,王老板,做点小生意,前几年行情好的时候,跟银行贷了一笔款扩大经营,结果后来市场突变,生意一落千丈,货款收不回来,银行的贷款也就逾期了。 银行一开始自己催收,电话打了不少,王老板要么不接,要么接了就说“没钱,等我有钱了再说”,银行没办法,最后委托我们律所处理。 我们接手后,没有上来就发律师函、说狠话,而是先想办法通过各种合法途径,侧面了解了一下王老板的真实情况:他确实遇到了经营困难,但不是一点资产都没有,而且他人品不坏,不是那种恶意拖欠的“老赖”,主要是被眼下的困境困住了,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意思。 了解清楚情况后,我们的律师主动联系王老板,不是以“催收者”的姿态,而是以“解决问题者”的姿态,告诉他,逃避不是办法,我们理解他的难处,但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 经过几次耐心沟通,王老板终于打开了话匣子,说了自己的难处和想法,我们这边也及时跟银行沟通,反映王老板的实际情况和还款意愿,在我们的协调下,银行同意了王老板提出的分期还款方案,还适当减免了一些利息,王老板也积极履行,目前还款情况良好。 这个案子就说明,催收不是一味地强硬,以柔克刚”,找到问题的症结,帮助债务人找到还款的可能性,反而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法条链接:
催收逾期贷款,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咱们来看看相关的法律规定:
律师总结:
说到底,催收逾期贷款是个技术活,更是个良心活,它难,难在人性的复杂,难在信息的缺失,难在法律的边界。
作为律师,我们的建议是:
催收的目的是收回欠款,而不是制造新的矛盾,用专业的知识、合法的手段、耐心的沟通去化解难题,才能在这条“难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希望今天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催收逾期贷款,到底难在哪儿?有啥好招吗?,本文为公平法务网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说起催收逾期贷款,那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见过太多银行、小贷公司,甚至是一些正经做生意的老板,因为一笔笔...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