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泉借钱不还的老赖有哪些?遇到熟人变老赖怎么办?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朋友张口借五千,说月底就还,结果一拖就是大半年,微信不回、电话拉黑,最后连朋友圈都给你屏蔽了,更离谱的是,他在朋友圈晒旅游、发聚餐,就是不提还钱的事,你说气不气?这事儿在咱们临泉不...
你有没有这种经历?多年不见的老同学突然联系你,寒暄几句就开始诉苦:家里人生病、孩子上学、创业缺资金……说得那叫一个情真意切,你想着当年一起熬夜复习、食堂抢饭的交情,心一软,二话不说转了五千、一万,甚至几万,可没想到,几个月过去,催他还钱,他先是推说“下个月发工资”,再问就是“最近手头紧”,最后干脆不回消息、拉黑删好友——曾经的情谊,被一笔借款撕得稀碎。
更扎心的是,你还不敢闹大,毕竟不是陌生人诈骗,是“自己人”,怕伤感情,怕被人说“这么点钱都不讲情面”,结果钱没要回来,还落个“小气”的名声,可问题是:情义不能当饭吃,你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啊!

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让人又气又无奈的现实问题——当老同学借钱不还,从“熟人”变成“老赖”,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李姐和高中同学王某二十多年没见,一次校友聚会后,王某私下找她,说媳妇查出重病,急需八万块手术费周转,李姐一听,心都揪起来了,当即通过银行转账借出六万,还特意备注“借款,2023年6月30日前归还”。
刚开始,王某还会发个感谢信息,可到了还款日,他开始找各种借口:“医保还没报下来”“公司裁员了”“等亲戚那边借到就还你”,李姐念旧情,一忍再忍,结果一年过去,对方不仅没还钱,连朋友圈都屏蔽了她。
李姐实在忍不了,委托我起诉,我们调取了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微信备注,证据链完整,法院最终判决王某偿还本金加利息,可判决生效后,王某拒不执行,名下也没财产,后来我们申请将其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也就是“老赖名单”),限制高消费,半年后,他因为买不了高铁票,终于主动联系李姐协商分期还款。
这个案子让我感慨:善良不该是被利用的漏洞,友情也不该成为逃避责任的挡箭牌。
很多人以为,朋友之间借钱,没有借条就不算数,这是误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七条:
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而第六百七十九条规定:
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成立。
也就是说,哪怕你们没签正式合同,只要有转账记录+聊天中明确提到“借”“还”等意思表示,这笔借款在法律上就已经成立。
《民事诉讼法》规定,只要有明确被告(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具体诉讼请求和事实依据,就可以起诉。
别再说“人家是我同学,法院管不了”——法院管的不是关系亲不亲,而是证据清不清。
“救急不救穷,帮亲不留痕”是大忌
真心想帮人,可以考虑赠与部分小额资金,但涉及大额借贷,必须白纸黑字写清楚,微信里一句“这钱你先用着,年底还就行”,不如一张简单的电子借条来得踏实。
“留证”比“留情”更重要
转账时务必备注“借款”,保留全部聊天记录,尤其是对方承诺还款的时间、金额,语音记录也可以作为证据,但要保存原始载体。
“拖”是最大的敌人
一旦发现对方有逾期苗头,就要及时沟通,超过三个月未还,建议尽快咨询律师,启动法律程序,越早行动,对方资产被转移的风险越小,执行成功率越高。
说到底,我们不怕借钱给朋友,怕的是用真心换来了冷漠,用信任喂出了贪婪,法律的存在,不是为了破坏人情,而是为了守护那份本该被尊重的善意。
下次老同学找你借钱,不妨笑着问一句:“咱俩感情归感情,手续也得走正规点儿吧?来,我教你用手机打个电子借条,三分钟搞定,对你对我都安心。”
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你讲规矩而疏远你;而那些借完钱就变脸的,本来就不值得你托付真心。
善良要有锋芒,友情也要有边界。
老同学开口借钱,钱给了人没了?遇上熟人老赖怎么办?,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这种经历?多年不见的老同学突然联系你,寒暄几句就开始诉苦:家里人生病、孩子上学、创业缺资金……说得那叫...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