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执行了,工资还是拿不到?遇到这种老赖我们真没招了吗?
大伙儿辛辛苦苦上班,图的就是那份工资养家糊口,可偏偏就有些老板,揣着明白装糊涂,想尽办法拖欠工资,咱们劳动者被逼无奈,走上仲裁、诉讼的道路,好不容易拿到了法院的生效判决,满心欢喜以为终于能拿到血汗钱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朋友急用钱,开口借几万,说周转一下就还,你心一软,把刚卖车换来的钱借出去了,结果呢?对方转头就把你拉黑,电话不接、微信不回,连人影都找不着,更气人的是,当初说得好好的“月底一定还”,结果一个月又一个月,承诺变成了空头支票,这时候你才意识到:这不是借钱,这是被“老赖”给坑了。
说实话,现在社会上这种“卖车借钱不还”的情况并不少见,有些人是真的困难,但更多是打着感情牌,利用你的信任,把你的善意当成提款机,等你真要钱了,他倒成了“受害者”,说什么“我也难”“再等等”,可你卖车的钱可不是大风刮来的,是你辛辛苦苦攒下的血汗钱。

那问题来了:这种情况下,钱还能要回来吗?法律到底站不站在你这边?
当然站!别以为借条没写、转账记录模糊,他就真的能逍遥法外,只要你有证据证明这笔钱确实是他借的,哪怕只是微信聊天记录里一句“哥,这五万我下个月发工资就还你”,也足以成为法院认定借贷关系的关键依据。
我们常说“亲兄弟明算账”,在金钱往来面前,感情再好也得留个心眼,尤其是大额借款,一定要做到三点:有凭据、有记录、有沟通痕迹,比如通过银行或微信转账时备注“借款”,聊天中明确提到金额、用途和还款时间,这些看似琐碎的动作,关键时刻就是你维权的“铁证”。
很多人怕撕破脸,不敢催、不敢告,结果越拖越被动,其实法律不是吓唬人的工具,而是保护弱者的盾牌,你不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别人只会觉得你好欺负。
去年我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老李把自己的二手车卖了六万块,朋友小王上门哭穷,说孩子交学费急用,借三万周转一个月,老李心软,直接微信转了过去,没打借条,结果三个月过去了,小王不仅没还钱,朋友圈还在晒旅游照。
老李气不过,拿着微信聊天记录来找我,里面清楚写着:“李哥,三万救急,月底发奖金马上还你。”还有转账记录佐证,我们起诉后,对方一开始装失联,后来开庭干脆说“这是合伙投资,不是借款”,但法院一看聊天内容,明确提到“借”和“还”,又有资金流向,最终判决小王十日内归还本金加利息。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没有借条≠没法追债,只要证据链完整,法院照样支持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七条:
“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六条明确:
“原告仅依据金融机构的转账凭证提起民间借贷诉讼,被告抗辩转账系偿还其他债务的,被告应当对其主张提供证据。”
也就是说,只要你能证明钱给了对方,且有合理理由说明这是借款(比如聊天记录、语音、证人等),对方就得自证这不是借款,否则就要还钱。
作为律师,我见过太多因为“讲义气”而吃亏的人,卖车的钱本就不易,借出去时是情分,还回来才是本分,面对老赖,忍让换不来良心发现,沉默只会助长嚣张气焰。
记住这几句话:
你不是斤斤计较,你是在捍卫自己的尊严和底线。
别让一次心软,变成一场漫长的悔恨。
该出手时就出手,法律,永远是你最硬的后台。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朋友急用钱,开口借几万,说周转一下就还,你心一软,把刚卖车换来的钱借出去了,结果呢?对...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