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形式怎么填?搞错一步,社保、赔偿全泡汤!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签合同的时候,HR甩过来一份表格,上面写着“用工形式”四个字,下面列着:全日制、非全日制、劳务派遣、劳务外包、实习、返聘……你盯着那几行字,心里直打鼓:这玩意儿到底该怎么填?...
你有没有在签合同、填表格的时候,被“用工形式”这一栏卡住过?劳务派遣?非全日制?还是标准劳动关系?看着这几个字眼,很多人随手一勾,觉得不就是走个流程嘛,可你知道吗?这一笔勾下去,可能直接决定了你有没有五险一金、能不能拿经济补偿、出了工伤谁来赔……说白了,用工形式不是填着玩的,它是一切劳动权益的“地基”。
我见过太多人,工作几年才发现自己签的是劳务合同而不是劳动合同,单位压根没给缴社保;也有人以为自己是正式员工,结果公司一句“你是劳务派遣的”,就轻轻松松打发了,更离谱的是,有些人连自己属于哪种用工形式都说不清楚,出了事才慌了神。

那到底该怎么填?先搞清楚这三种最常见的用工形式:
第一种:标准劳动关系
这是最常见、保障最全面的一种,你和用人单位直接签劳动合同,单位给你发工资、缴五险一金,你要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接受管理,这种关系下,你享有完整的劳动法保护——带薪年假、加班费、解雇需支付经济补偿,甚至被违法辞退还能主张赔偿金。
第二种:劳务派遣
你和一家“派遣公司”签合同,但实际去另一家公司上班,听起来像“中介介绍”,但在法律上,你的用人单位是那个派遣公司,而不是你每天打卡的地方,这意味着,万一出事,你要找的是派遣公司维权,很多企业用这种方式规避用人成本,比如不给你评优、不给晋升机会,甚至连节假日福利都没有,记住一句话:你在A公司干活,但法律上你是B公司的人。
第三种:非全日制用工(俗称“小时工”)
比如每周只干10小时,按小时计薪,这类用工灵活,但保障也少——单位可以不缴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以外的险种,也不用支付经济补偿,好处是自由,坏处是一旦发生争议,维权难度大,因为很多证据都靠你自己留存。
“用工形式”怎么填?关键看三个问题:
如果你的答案指向同一个单位,那大概率应该是“标准劳动关系”,如果工资和管理主体不一致,就得警惕是不是被“隐形派遣”了。
还有一个坑特别多:有些公司让你签“劳务协议”或“合作协议”,美其名曰“合作关系”,实则天天打卡考勤、接受考核,这种情况下,哪怕合同写的是“非劳动关系”,只要实质符合劳动关系特征,法院依然会认定为事实劳动关系,但问题是——你得先打赢官司才行,而这个过程,耗时耗力,还可能影响你现在的工作。
以案说法|外卖小哥送餐摔伤,平台说“我们没雇佣他”?法院判了!
老张是一名外卖骑手,每天穿着平台制服,按APP派单跑单,收入全靠接单量,有一天送餐途中摔伤,住院花了三万多,他去找平台报销,结果平台说:“你不是我们的员工,我们之间是承揽关系,不存在劳动关系。”
老张懵了,明明每天听平台指挥,穿他们的衣服,为啥突然就成了“外人”?
案子一路打到法院,法官调查发现:虽然老张没签劳动合同,但他的工作时间、路线、服务标准全部由平台系统控制,收入也完全依赖平台结算,且没有自主接单权,法院认定双方构成事实劳动关系,平台应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用工形式不能光看合同怎么写,更要看实际履行情况,哪怕你签的是“承揽协议”,只要具备人身依附性和经济从属性,照样可能被认定为劳动关系。
法条链接|这些法律规定,是你维权的底气
这几条看似平淡,却是无数劳动者打赢官司的关键依据,尤其是那个“用工之日即建立劳动关系”的规定,直接堵住了企业“我不承认你是员工”的嘴。
律师总结|别让一张表格,偷走你的权益
“用工形式”四个字,轻飘飘地印在表格角落,但它背后藏着的是你未来几年的饭碗、健康和尊严,填写时务必擦亮眼睛:
✅ 如果你是长期稳定上班,接受管理、领取月薪,一定要选择“劳动合同制”或“标准劳动关系”。
✅ 如果是临时性、辅助性岗位,通过正规派遣公司入职,也要确认派遣公司是否具备资质,并保留好所有工作记录。
✅ 非全日制或灵活用工虽自由,但要清楚自己放弃了哪些保障,提前做好风险预案。
最重要的一点:不要轻信口头承诺,一切以书面为准,哪怕对方说“我们都是这么操作的”,你也得问一句:“那我的社保谁交?出事谁负责?”
法律从不保护沉默的人,它只站在那些敢于追问、懂得留证、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不”的人这边。
下次再看到“用工形式”那一栏,请停顿三秒,认真想想——你写的不只是一个选项,而是你对自己的尊重。
用工形式怎么填?选错一步,社保、赔偿全泡汤!,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在签合同、填表格的时候,被“用工形式”这一栏卡住过?劳务派遣?非全日制?还是标准劳动关系?看着这几个字...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