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造谣诽谤了怎么告?证据没留好还能赢吗?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某天突然发现朋友圈、微信群,甚至抖音快手里有人在说你坏话?说你偷拿公司钱、私生活混乱、背地里搞小动作……更气人的是,这些话压根不是真的,你越解释,传得越离谱,最后连亲戚朋友都开...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突然发现朋友圈、微信群、抖音甚至微博上有人在说你“贪污”“出轨”“欠钱不还”,说得有鼻子有眼,可实际上全是编的?更糟心的是,这些话越传越广,朋友疏远你,客户质疑你,工作都快保不住了,这时候你会不会问一句:这人是不是犯法了?能不能让他坐牢?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聊一个看似“小事”,实则可能触碰刑法红线的问题——诽谤罪,到底怎么判刑?

先说结论:是的,造谣中伤别人,情节严重的,真的可以判刑!不是吓唬你,这是写在《刑法》里的白纸黑字。
但很多人有个误区,觉得“我又没打人,只是说了几句话,至于抓我去坐牢?”可法律不这么看,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太快,一句话发出去,几分钟就能传遍全网,而一个人的名誉一旦受损,可能一辈子都难以修复。
咱们国家在《刑法》里专门设了一个罪名——诽谤罪,就是用来对付那些恶意编造事实、公开散布、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那什么情况才算构成诽谤罪?是不是只要有人说我坏话,我就报警他就能被抓?
当然不是,法律讲究证据和尺度,咱们一条条拆解。
必须是捏造的事实,如果你确实做过某件事,别人只是如实评价或略有夸张,那一般不构成诽谤,比如你真欠了人家钱,人家说“老王赖账不还”,虽然难听,但基本属实,就不算“捏造”。
但如果你根本没借钱,对方却在业主群里发语音:“大家小心老王,骗了我五万块跑路了!”这就属于无中生有,踩了红线。
必须是公开传播,比如在朋友圈发图文辱骂,或者在短视频平台挂人,再或者在论坛、贴吧、微信群大肆散播谣言,这种“让不特定多数人看到”的行为,才具备社会危害性。
第三,情节要达到“严重”程度,什么叫严重?比如导致被害人抑郁、自杀未遂、丢了工作、家庭破裂,或者谣言点击量转发量巨大(司法解释里提到,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5000次以上,或转发次数达500次以上),就可以立案追诉。
一旦构成诽谤罪,根据《刑法》第246条,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注意,这罪一般是“告诉才处理”,也就是说,得你自己去法院告,公安机关不会主动介入,除非严重危害社会秩序或国家利益——比如谣言引发群体恐慌、煽动对立,那公安就会出手,变成公诉案件。
2022年,杭州一位年轻女孩小林(化名)被前男友张某在多个社交平台发布“她卖身还债”“私生活混乱”等虚假信息,并附上她的照片和工作单位,信息迅速发酵,同事议论,客户退单,小林精神崩溃,一度试图跳楼轻生。
家属报警后,警方调查发现所有内容均为捏造,尽管张某辩称“只是发泄情绪”,但法院认为其行为已造成严重后果,且信息转发超800次,点击量破十万,张某因犯诽谤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情绪发泄不能成为伤害他人的借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
很多人总觉得“清者自清”,被人骂几句忍一忍就过去了,可现实往往是:谣言传得比真相快,伤口一旦造成,补救永远滞后。
我想告诉你的是:你的名誉权,是受法律保护的“硬通货”,如果有人恶意造谣,别沉默,别犹豫,第一时间保存证据——截图、录屏、找公证,然后报警或提起刑事自诉。
同时也要提醒所有人:说话要负责任,键盘敲下的每一个字,都可能成为法庭上的呈堂证供,网络发言不是撒气桶,更不是伤人的刀。
法律从不鼓励以暴制暴,但它永远站在真相与尊严这一边。
如果你正在经历被造谣的痛苦,你不是孤军奋战,法律,是你最坚实的盾牌。
被人造谣说坏话,能坐牢吗?诽谤罪到底怎么判?,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突然发现朋友圈、微信群、抖音甚至微博上有人在说你“贪污”“出轨”“欠钱不还”,说得有...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