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造谣诽谤了怎么告?证据没保存好还能赢吗?

普法百科33秒前1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某天刷朋友圈,突然看到一条针对你的“爆料”:说你私生活混乱、工作不专业、甚至捏造你欠钱不还……更气人的是,这些内容还被转发了好几次,熟人同事都来问你“这是真的吗?”

那一刻,你不是愤怒,而是心凉,因为你知道,有些话一旦传出去,就算后来澄清了,伤痕也已经刻在别人心里了。

被人造谣诽谤了怎么告?证据没保存好还能赢吗?

这时候你想告他,但又犹豫:我能告赢吗?要准备什么?要是对方删帖了,是不是就拿不到证据了?

别急,作为执业十几年的律师,我今天就给你掰开揉碎讲清楚:被人诽谤,到底该怎么起诉?关键在哪?怎样才能最大程度保护自己?


先别冲动骂回去,冷静收集证据才是王道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截图、对骂、发声明,但我要提醒你:情绪宣泄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可能让自己陷入被动。

真正的第一步,是固定证据

什么叫固定证据?就是把对方发布的诽谤内容用法律认可的方式保存下来,光截图不够!为什么?因为截图可以P,手机丢了数据也没了,法院要的是“不可篡改”的原始记录。

✅ 正确做法是:

  • 第一时间公证:去公证处对网页、朋友圈、微博等内容做证据保全公证,这是最有力的证据形式;
  • 或使用可信时间戳(比如联合信任时间戳服务中心)进行电子数据固化;
  • 同时保留原始发布账号信息、转发路径、阅读量、评论内容等——这些都能证明传播范围和影响程度

如果你已经删帖了?别慌,其实平台有后台数据,起诉后,你可以申请法院向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调取原始内容和发布者信息。


谁是被告?怎么确定“幕后黑手”?

对方用匿名账号发文,你看不到实名信息,怎么办?

记住一句话:不知道是谁,也要先告起来。

你可以先以“某网络用户”为被告提起诉讼,然后通过法院向平台发出《协助调查函》,要求提供该账号的注册信息、IP地址、实名认证资料,一旦拿到真实身份,再追加被告或变更当事人。

我在办一个案子时,当事人被前同事用小号在知乎写长文“揭露其职场黑幕”,内容全是编的,我们通过法院调证,发现登录IP长期来自同一小区,结合发布时间与该同事上班规律,最终锁定身份,胜诉获赔8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


什么样的言论算“诽谤”?不是所有难听话都能告

这里有个关键点:不是你说我不好听的话,就叫诽谤。

法律上的诽谤,必须满足四个要件:

  1. 有明确指向性——别人一看就知道说的是你;
  2. 发布了虚假事实——他贪污公款”,而不是“我觉得他能力差”;
  3. 主观恶意明显——明知不实仍故意传播;
  4. 造成社会评价降低——比如被公司约谈、朋友疏远、客户流失。

举个例子:
如果说“某某律所张律师收了钱不办事”,结果人家确实办了案,只是结果不如意,这种属于对服务不满的评价,一般不构成诽谤;
但如果说“张律师伪造证据被判刑”,明明没有这回事,这就涉嫌捏造事实,构成侵权

批评和诽谤之间,隔着一条“真实性”的红线。


能赔多少钱?除了道歉还能要精神损失费吗?

当然可以!

根据《民法典》第1024条,名誉权受法律保护,一旦认定构成侵权,你可以主张:

  • 停止侵害(删帖、屏蔽);
  • 恢复名誉、消除影响;
  • 赔礼道歉(必须公开,比如在原平台发布致歉声明);
  • 赔偿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如客户流失导致收入减少)和精神损害抚慰金

精神赔偿没有固定标准,但我会告诉你法官怎么判:

  • 影响范围越大,赔偿越高;
  • 是否恶意炒作、是否组织水军扩散,都会加重责任;
  • 有些人因诽谤患上抑郁症、被迫离职,提供医院诊断书,也能提高赔偿金额。

我经手的一个案件,当事人是位女性创业者,被人在网上造黄谣,说她“靠身体换投资”,我们提供了心理诊疗记录、投资人撤资邮件、平台浏览量达12万的数据,最终法院判赔15万元,其中精神损害占10万。


以案说法|她被前男友网暴三年,一张聊天记录逆转全局

李女士和前男友分手后,对方开始在多个社交平台发布她的照片,配文称她“骗财骗色”“患有传染病”,尽管她多次报警,对方也只是删了又发,换个号继续。

她来找我时,情绪几近崩溃,更糟的是,之前的证据都没做公证,很多帖子已被删除。

但我们没有放弃,通过技术手段恢复了部分缓存数据,并找到了一名曾收到私信转发的网友作证,最关键的是,我们在一段语音聊天记录里听到对方亲口说:“我就要让她社会性死亡。”

这段录音成了“主观恶意”的铁证,最终法院认定构成名誉侵权,判决对方连续七天在微博首页公开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6万元。

这个案子让我明白:哪怕对方狡猾,只要抓住一个突破口,正义就不会缺席。


法条链接|这些法律规定你一定要知道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24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 《民法典》第1165条: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条:
    明确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名誉权,受害人有权提起民事诉讼。

  • 刑法》第246条(侮辱罪、诽谤罪):
    若情节严重,可追究刑事责任,但需“告诉才处理”——也就是要你自己去法院自诉。


律师总结|别让沉默成为伤害的帮凶

我想对每一个正在经历网络暴力的人说:你不需要完美才能维权,你只需要勇敢迈出第一步。

诽谤不是“小事”,它摧毁的是一个人的社会关系、职业前景和内心安宁,而法律,从来都不是摆设。

记住我的三点建议:

  1. 早取证,别等删了才后悔
  2. 别怕对方势力大,程序正义站在你这边
  3. 必要时请专业律师介入,别独自硬扛

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一次沉默而变好,但也许会因为一次起诉而变得更有底线。

你维护的不只是自己的名誉,更是对规则的尊重。


本文由执业律师原创撰写,基于真实办案经验提炼,旨在普及法律常识,不构成个案法律意见,如遇具体纠纷,请及时咨询专业律师。

被人造谣诽谤了怎么告?证据没保存好还能赢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

分享举报
水电费怎么算?抄表不准、阶梯计价看不懂,别被多收冤枉钱!
« 上一篇6分钟前
×
05
2025 11

被人造谣诽谤了怎么告?证据没保存好还能赢吗?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某天刷朋友圈,突然看到一条针对你的“爆料”:说你私生活混乱、工作不专业、甚至捏造你欠...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