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没得手,也要坐牢?未遂到底怎么判?
你有没有听说过这种事——有人想骗钱,结果还没拿到手就被抓了,心想:“反正钱没骗到,顶多批评教育一下吧?”可现实是,哪怕一分钱都没骗到,只要动了“骗”的念头并付诸行动,法律的天平已经开始倾斜,今天咱们就...
“骗人钱没骗到,顶多算吓唬一下,能有多大罪?”
如果你真这么想,那可就大错特错了,现实中,不少人以为“钱没拿到手”没犯法”,结果一进派出所才傻眼——原来,诈骗未遂,也得判刑!
今天我就用大白话,给你讲清楚:诈骗没成功,到底会不会坐牢?会判多久?法律是怎么看的?

先说结论:当然有事儿!而且事儿不小。
很多人搞不清一个概念:犯罪是看你有没有“动手干坏事”,而不是看你“成没成功”,就像你拿刀去杀人,但被人制服了,刀都没砍下去——这叫故意杀人未遂,照样要判刑,只是可能比既遂轻一点。
诈骗也一样,只要你主观上有骗钱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欺骗行为,比如编造理由、伪造文件、冒充身份、诱导转账等等,哪怕最后对方识破了、没打钱,或者钱被银行拦截了,这都属于“已经动手了”。
法院不会因为你“运气差”没骗到钱,就放你一马,相反,你的行为已经对社会秩序和他人财产安全构成了威胁,法律必须出手。
这得看几个关键因素:
骗了多少?
法律看重的是“诈骗数额”,即使没骗到钱,但你说要骗100万,和你说要骗5000块,性质完全不同,数额越大,哪怕未遂,量刑也越重。
手段有多恶劣?
是发个短信试试水?还是精心设局、伪造合同、多人团伙作案?手段越复杂、欺骗性越强,法官越会觉得你“主观恶性深”。
有没有前科?
如果你以前就因诈骗被处理过,这次再犯,哪怕未遂,也会从重处罚。
有没有主动中止或退赔?
比如你骗人转钱,但在对方转账前良心发现,主动打电话说“别转了,我是骗你的”——这可能构成“犯罪中止”,有机会免罚或轻判。
根据司法实践,诈骗未遂一般会比既遂减轻处罚,但不会免除责任,比如本来骗3万够判3年,未遂可能判1年半到2年;但如果目标是50万以上,哪怕一分钱没拿到,也可能判3年以上。
去年有个案子让我印象很深。
杭州的小李在社交平台冒充富二代,跟一位姑娘网恋三个月,取得信任后,谎称公司资金周转困难,借10万元应急,承诺一个月后连本带利还12万,姑娘心软,答应借钱,正准备转账时,被家人发现不对劲,报了警。
警方一查,小李根本不是什么富二代,连工作都没有,手机里存着十几个类似剧本,虽然钱没到账,但他已经完成了虚构身份、编造理由、诱导借款等关键步骤,诈骗行为已经实施完毕,只是因被害人警觉而未得逞。
法院认定其构成诈骗罪(未遂),考虑到数额巨大(10万元属“数额巨大”)、情节恶劣,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
你看,钱一分没拿到,照样判了刑,缓刑是因为认罪态度好、初犯,但案底留下了,一辈子都抹不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刑法》第二十三条: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注意关键词:“可以从轻或减轻”——不是“必须”,法官有权根据案情决定是否减刑、减多少,如果你骗得狠、手段毒,法院完全可以“从轻不从宽”,照样重判。
我干律师十几年,见过太多人因为一时贪念,走上歧路,有人觉得“骗不到就不算犯法”,有人以为“删聊天记录就没事了”,还有人抱着侥幸心理:“反正我没拿钱,大不了道个歉。”
但法律不是儿戏。犯罪的本质是行为,不是结果,你动了歪心思,迈出了第一步,就已经踩在悬崖边上。
所以奉劝一句:
别碰诈骗的红线,哪怕只是“试试看”;
别低估法律的威力,哪怕钱没到账。
未遂不是免死金牌,而是警钟。
守住底线,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 一名不愿看到你坐牢的律师
诈骗没得手,就没事了?别天真,未遂照样坐牢!,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骗人钱没骗到,顶多算吓唬一下,能有多大罪?” 如果你真这么想,那可就大错特错了,现实中,不少人以为“钱没拿...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