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诉诈骗没还钱要坐牢吗
一、起诉诈骗没还钱要坐牢吗 起诉诈骗未还钱是否坐牢需依据具体情况判断。 若诈骗行为经法院审理,构成诈骗罪,那么犯罪者通常会面临刑事处罚,也就是可能要坐牢。依据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
“反正我没骗到钱,警察也管不着我”?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人没上当,钱没到账,事儿没成,是不是就等于“啥都没发生”?但现实是,哪怕一分钱都没骗到,只要动了歪脑筋、走了诈骗那条路,法律的红线就已经被踩破了,今天咱们就来聊一个很多人误解的问题:诈骗未遂,到底会不会被判刑?怎么判?
先说结论:会!而且判得不轻。
别以为“没成功”就是安全区,刑法讲究的是“主观恶意+客观行为”,只要你开始实施诈骗,比如编造理由、伪造身份、发诈骗短信、诱导转账链接……哪怕最后对方警觉报警、钱没转出去,甚至你刚发完信息就被抓了,这都属于“已经动手”,只是“没得手”而已。
举个通俗的例子:小偷翻墙进屋,还没找到钱包就被 homeowner 回家吓跑——他偷成了吗?没有,但他犯罪了吗?当然有,同样道理,诈骗未遂≠无罪,而是“犯罪进行时被打断”。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钱没骗到,法院会怎么量刑?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而针对“未遂”情况,《刑法》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注意关键词:“可以从轻或减轻”——不是“必须”,也不是“免罚”,也就是说,法官有权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从宽,以及从宽多少。
实际判例中,法院通常会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举个例子:张某在网上发布虚假投资理财广告,诱使多人注册并准备打款,涉案金额高达80万元,但在受害人转账前,平台被警方查封,张某落网,虽然最终无人实际受损,但法院仍认定其构成诈骗罪(未遂),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三万元,为什么这么重?因为主观恶意深、手段专业、社会危害大,哪怕没得手,也不能轻纵。
以案说法:那个差点骗走老人养老金的年轻人
2022年,江苏一名23岁男子李某通过社交软件加了一位独居老人为好友,谎称自己是其远房外甥,在外地出车祸急需手术费,他伪造了医院诊断书和缴费单,还拍了假视频装病痛呻吟,老人信以为真,去银行准备转账5万元。
幸运的是,银行工作人员察觉异常,及时报警,警方介入后发现所有材料均为伪造,李某尚未收到任何款项即被抓获。
一审法院审理认为:李某已实施完整诈骗行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且 targeting 老年人这一弱势群体,情节恶劣,虽属未遂,但社会危害性不容忽视,最终判处其有期徒刑两年四个月,并处罚金一万元。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法律保护的不仅是你的钱包,更是整个社会的信任系统,哪怕骗局被识破,破坏信任的行为本身,就已经构成了对秩序的挑战。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
诈骗未遂,但以数额巨大的财物为诈骗目标的,或者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应当定罪处罚。
律师总结:
别拿“没骗到”当护身符,在法律眼里,动机+行动=风险启动键,诈骗未遂虽可从轻,但从不等于免责,尤其是现在反诈机制越来越灵敏,很多骗局在萌芽阶段就被掐灭,但这恰恰说明:你不是聪明逃脱,而是时代更清醒了。
作为普通人,我们要提高警惕,别轻易相信天上掉馅饼;但如果你正走在灰色边缘,想试试“骗不到也不犯法”的擦边球,请立刻打住,法律不会因为你“技术不行”“运气不好”就网开一面,真正的自由,从来不是钻空子的侥幸,而是守住底线的坦荡。
动了邪念那一刻,结局就已经写好了。
诈骗没得手也犯法?没骗到钱为啥还要坐牢?,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反正我没骗到钱,警察也管不着我”?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人没上当,钱没到账,事儿没成,是不是就等于“啥都没发...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