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刚伸手就被抓,没得手也算犯罪?盗窃未遂到底怎么判?
走在街上突然发现有人把手伸进别人口袋,结果还没拿东西就被周围人喝止住;或者小区里监控拍到一个人鬼鬼祟祟撬车门,可他啥也没偷走就跑了,这时候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哎,反正没偷成,就算了吧。”但作为一名执业...
你有没有听说过这种事——有人想骗钱,结果还没拿到手就被抓了,心想:“反正钱没骗到,顶多批评教育一下吧?”可现实是,哪怕一分钱都没骗到,只要动了“骗”的念头并付诸行动,法律的天平已经开始倾斜,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让人容易误解的话题:诈骗未遂,到底会不会被判刑?判多重?
先说结论:会!而且可能比你想象的还严重。

很多人以为,只有骗到钱才算犯罪,其实不然,在我国刑法体系里,“犯罪未遂”依然是犯罪,就像小偷撬了十家门,一家都没偷成,照样构成盗窃罪未遂,要承担法律责任,诈骗也是一样——只要你实施了欺骗行为,让对方陷入错误认识,并且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哪怕最后因为被抓、受害人识破或自己放弃而没拿到钱,这事儿就已经“踩线”了。
那具体怎么量刑呢?我们来看几个关键点。
定罪基础不变,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数额巨大或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数额特别巨大或情节特别恶劣的,最高可判无期徒刑。
但未遂的情况下,法院会综合考虑:
重点来了:未遂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法定情节,但不是“免罚金牌”,比如你骗50万,进行到发完诈骗短信、对方正要转账时被警方拦截,虽然钱没到账,但你的行为已经完成,属于“已着手实行犯罪,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这就是典型的诈骗未遂,法院可能会在原本应判五年的基础上,减为三年左右,但不会直接放人。
再举个例子:有人在网上发布虚假兼职信息,诱骗大学生交“保证金”,收了十几个人每人几百块,但在转账环节被平台冻结账户,最终一毛钱都没拿到,这种情况,虽然结果未遂,但涉及人数多、社会影响广,依然可能被认定为“有其他严重情节”,依法追责。
以案说法:
2022年,江苏一名男子张某伪造房产证,谎称自己有一套市中心二手房急售,低价吸引买家,他带着两名购房者看“样板房”(其实是租来的),收取定金意向金共计8万元,就在准备签合同当天,买方查产权发现房子根本不在他名下,随即报警,张某落网时,赃款尚未实际到账(部分定金还在第三方托管平台),法院审理认为,张某已实施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虽因被害人识破未能得逞,但仍构成诈骗罪(未遂),鉴于其如实供述、初犯,最终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两万元。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骗术一旦启动,风险就已经锁定,未遂≠没事,只是后果相对轻一些。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 第二十三条: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律师总结:
别以为“没骗到钱”就能全身而退,法律打击的是“恶念+行动”,而不只是结果,诈骗未遂虽可从轻处理,但依然要付出自由和名誉的代价,尤其在如今电信网络诈骗高发的环境下,司法机关对这类行为更是“零容忍”,劝大家一句:动歪脑筋前先算算账——一时贪欲,可能换来几年铁窗生涯,值吗?
如果你或身边人涉及类似案件,千万别心存侥幸,更不要试图销毁证据或逃避调查,第一时间联系专业律师,争取自首、认罪认罚、退赔退赃,才是减轻责任的正确路径。
法律不只惩罚成功作恶的人,也震慑那些差点得手的“准罪犯”。守住底线,才能走得长远。
诈骗没得手,也要坐牢?未遂到底怎么判?,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听说过这种事——有人想骗钱,结果还没拿到手就被抓了,心想:“反正钱没骗到,顶多批评教育一下吧?”可现实...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