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如何提前发现并有效预防校园欺凌?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某天接孩子放学,他低着头一声不吭,书包带子断了一根也没换;或者突然开始抗拒上学,动不动就说“肚子疼”“头疼”,可医生检查又没问题?别急着责怪孩子“娇气”,这些,可能都是校园欺凌...
接孩子放学时,发现他书包带断了,却支支吾吾说是自己不小心弄坏的?或者某天突然发现孩子开始抗拒上学,晚上做噩梦、情绪低落,却死活不肯说原因?这些,可能不是“孩子太敏感”,而是校园欺凌正在悄悄发生。
我们总以为校园是安全的港湾,但现实却是,欺凌像影子一样,藏在课间走廊、厕所角落、甚至微信群里,它不一定是拳打脚踢,更可能是冷暴力、孤立、起外号、造谣、拍下尴尬视频传播……而这些“看不见的伤”,往往比身体上的伤口更难愈合。

那作为家长、老师,甚至是同学,我们到底能做什么?咱们就来聊点实在的——怎么预防校园欺凌,万一发生了又该如何应对?
很多人觉得:“我家孩子老实,不会惹事。”可欺凌从来不是“惹”出来的,往往是“被选中”的,那些性格内向、表达能力弱、家庭支持少的孩子,更容易成为目标。
所以预防的第一步,是建立孩子的“心理铠甲”。
比如从小教孩子:
家长要定期和孩子“聊天不审问”,别一开口就是“作业写完了吗?”试试换成:“今天有没有让你开心或难过的事?”用开放式问题打开沟通的门。
学校层面也得动起来,定期开展反欺凌主题班会、设立匿名举报箱、培训教师识别早期信号(比如某个孩子突然被集体孤立),都是有效的预防手段。
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小孩子闹着玩而已,长大就好了。”这种心态,等于给欺凌开了绿灯。
如果你发现孩子身上有不明伤痕、频繁丢东西、成绩下滑、社交退缩,千万别忽视,先耐心倾听,不要打断、不要质疑,更别说“你怎么不打回去?”——这只会让孩子更不敢说话。
正确的做法是:
沉默=纵容,行动=保护。
去年我代理过一个案子,小雅,初一女生,因为长得瘦小、说话轻声细语,被同班三个女生长期孤立,她们在群里发她的丑照,起侮辱性外号,还故意在体育课上不让她组队,老师起初认为“只是同学间的小摩擦”,没当回事。
半年后,小雅出现严重焦虑,甚至有了自残行为,父母带她就医,确诊中度抑郁,他们拿着病历、聊天截图找到学校,要求公开道歉并调班,校方仍拖延,最后家长报警,警方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带头学生进行了训诫,并责令学校整改。
这个案子最终以调解结案,但小雅花了一年多才慢慢恢复自信,她说:“如果早点有人相信我,也许我就不用一个人扛那么久。”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欺凌不是“小事”,它的伤害可能伴随一生,而成年人的及时介入,是孩子唯一的光。
我国对校园欺凌已有明确法律依据:
别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就能免责,法律明确规定: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等罪,也要负刑责。
校园欺凌不是“孩子之间的矛盾”,而是一种系统性失职,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织网拦截。
作为律师,我想说:
预防欺凌,不是教孩子“忍一忍”,而是让他们知道:
你有权被尊重,有权说不,更有权被保护。
别让沉默吞噬童年,别让冷漠成为常态。
从今天起,做一个“较真”的家长,一所“负责”的学校,一个“有温度”的社会。
因为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接孩子放学时,发现他书包带断了,却支支吾吾说是自己不小心弄坏的?或者某天突然发现孩子开始抗拒上学,晚上做噩梦、...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